“通过赋能消费者、市场主体和区域发展,电商在国家推进乡村振兴、西部物流建设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11月15日,在由中国经营报社、中经传媒智库举办的“助力乡村振兴 探索西部农村物流新方向”研讨会上,清华大学战略新兴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胡麒牧表示,无论从供应链端、制造端,还是营销网络端,电商都为这些战略落地提供了良好支撑。
以新电商平台拼多多为例,2022年拼多多开始尝试通过中转集运的方式将新疆、西藏、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6省纳入包邮区;2023年7月联合第三方物流开始在新疆试点快递进村,推进西部农村“最后一公里”配送;2024年9月拼多多“百亿减免计划”宣布,平台承担中转仓发往西部偏远地区的中转物流费用,随后淘宝、京东等平台纷纷迅速跟进。
在“电商西进”的过程中,为何要在物流上重金投入,如何赋能西部数字化物流建设,电商对物流的补贴何以具有长期可持续性,针对业界关心的一系列问题,胡麒牧进行了深度分析。
电商多重“赋能”
物流业是现代经济社会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健全与畅通与否,既关乎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更关乎全国统一大市场、内外两个大循环的运行效率。
为什么西部始终打不通“毛细血管”, 胡麒牧认为存在多方面原因:基础设施存在短板、规模经济效应不够、消费能力也有待加强。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可能出现没有规模经济、电商不布局、商家不生产、消费者不消费的僵局。而破局的重要办法之一,就是交给市场,让电商踢出临门一脚。
在胡麒牧看来,电商赋能物流,不仅要赋能作为市场主体的小微企业,消费者、企业、产业以及地区也包括在内。无论从供应链端,制造端,还是营销网络端,电商都扮演了重要的赋能角色。
首先是赋能消费者,做好西部电商、乡村电商,提升消费者购物体验。其次赋能市场主体,尤其是大量中小微企业,他们没有能力建设车队、物流配送体系,只能交给第三方电商平台。物流系统逐步完善对中西部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例如,农产品的销售半径得以颠覆式扩张,当地的一些薄弱产业赢得了更大的市场空间。
此外,电商赋能区域发展。推进“毛细血管”通畅的过程中,推动消费、产业发展,最终拉动西部地区GDP提升。区域经济实现正向循环,就有更多财政资源为本地发展做更多事情,而不再更多依赖东部支援和中央的转移支付。
在推进落地的过程中,电商具体如何赋能:一是为市场提供基础设施。除了国家层面,包括国资央企建设的国有仓储配送体系之外,电商平台也通过建设、租赁,为市场提供包括仓储物流、网络接入、商家平台运营等市场基础设施。
二是精准对接市场,平台经济沉淀了大规模活跃用户,为平台商家提供了客户基数,通过智能算法做精准匹配,帮助商家落地有效订单;在消费者端,则提高了消费意愿和能力,用户购买商品更便捷、通过消费补贴实现商品快速流转、去库存;通过直播电商,销售端和用户也实现了实时互动,大幅度降低了创业成本。
“从供应链角度看,电商还帮助企业大幅降低了供应链成本。通过大数据算法,供应链更柔性。尤其是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畅通整个生态全链路信号传导,实现全流程可追溯,一方面提升违约和违规成本,客观构建起诚信商业环境,打造商业生态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当面临经济波动时,整个生态可以同步调整产能、补贴消费者,共同寻找生存之道。” 胡麒牧进一步指出。
物流降本增效
通过电商平台如何实现物流降本增效,胡麒牧也给出了一些具体建议。第一是技术进步。数字技术的使用,以及无人机、无人驾驶车在物流领域的商业化推广,有助大大降低物流成本。
第二是“降本挖潜”:配送企业或者电商平台内部通过管理优化,减少冗余降本挖潜,就有更多资源可以投入到物流供应链体系上,物流配送成本也随之降低。
第三是模式创新。通过数字经济的智能算法,让物流环节上的冗余低效环节消失,以比较合理的负荷状态运行,摊低成本。
第四是短期补贴降低成本。补贴直接目的是降低成本,但电商补贴的目的是为了不补贴,将市场培育起来,形成规模经济后,最终还是按照市场逻辑运行。
“我们目前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当西部地区的规模经济还没有起来,大家不愿意去布局,不愿意完善设施。拼多多目前在做的,比如中转集运,实际上就是自己在培育规模经济,将原本点对点的直达配送重新进行了集约化设计,这其中涉及到设计几个节点,每个节点的投入产出,都要通过大数据进行核算,再通过供应链系统、物流配送系统,逐渐培养规模经济。”
胡麒牧认为,从短期来看,这是通过降低成本,换取市场成长空间。长远来看则是积累先发优势,在农村下沉市场以及西部偏远地区建立平台的品牌忠诚度。
胡麒牧还特别指出,由电商平台先补贴,踢出临门一脚,首先受益的是消费者。购物体验好,购物成本低,消费者就愿意消费。消费带动产业端去库存,从而促进中西部产业的发展。“此外是可持续性,电商在整个规程中需要坚守初心,发挥好生态协同能力、数智化能力,通过智能算力赋能市场主体降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