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厂房改造再利用 万科打造工业建筑更新样本
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促使一批闲置的工业遗存亟待改造更新。不同于其他历史建筑,老厂房印证了上海近现代民族工业的辉煌过往。
随着上海的城市发展从规模扩张型增长向提升功能内涵转变,人们对于公共空间的需求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老厂房在保留城市记忆和肌理的基础上,融入文化艺术、科技创新、消费休闲等新功能,焕发出新的活力。
面对城市更新的必然趋势,万科通过上生·新所、华谊万创·新所、张江国创中心等项目,对老旧建筑改造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实践。
从工业园区到科创园区
原本停产空置多年的大中华正泰橡胶厂外观平平无奇,在人来车往的沪闵路上没有特别的存在感。如今,已由华谊化工实业、上海万科、闵行弄升三方共同出资改造为“华谊万创·新所”,拆除了道路红线的围墙,沿沪闵路一侧变为绿廊步道,园区还引入横泾港人行连桥,将产业园区和居住区“无缝衔接”。
华谊万创·新所坚持了上生·新所“开放.共享”的空间定位原则,将项目四周界面全部打开,把空间开放给周边的居民、高校、办公等客群,与周边的生活空间连通,形成很强的互动性。集中的绿化与露天广场,满足人们对自然生态与休闲空间的需求。
华谊万创·新所实景图
整体来看,园区以办公及配套商业为核心功能,打造出形态丰富、空间可变、配套共融的空间载体。园区内18幢建筑的高层高、强承重等特点被保留,充分尊重场地工业遗存,把包豪斯主义简约、疏朗的风格运用到整体设计中。通过保留厂房元素、提炼设计语言、转化现代功能等工序,延续园区历史记忆并获得功能新生。
华谊万创·新所实景图
园区所处的“大零号湾”地区,是闵行打造上海南部科创中心的核心功能区,也是闵行未来发展的希望与动力所在。今后五年,“大零号湾”科创载体预计将达到100万平方米,迈向国内一流、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大零号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要承载区和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城市社区“三区”联动最佳实践地。
科研单位变身文创园区
作为万科“新所”系列首个项目,上生·新所于2018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从原本封闭了几十年的科研单位变成了7x24小时开放的城市文化新地标。
和传统工业园区不同,上生·新所内原有建筑的年代、风格和类型各不相同,13栋老建筑年龄跨越数十年,既有文物保护单位、优秀历史建筑,也有保留建筑。除了海军俱乐部、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和孙科别墅外,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使用期间新建了数栋生产科研大楼,包括最有名的麻腮风生产大楼。它建于上世纪60年代建造,8层高,是当时长宁区第一高楼。这座楼宇曾用于研发疫苗,科研之外不失艺术风情。这座德国包豪斯风格建筑,外观简约,窗户尺寸较小,工业风格浓郁,由郭沫若之子、著名建筑设计师郭博所设计。
上生·新所实景图
为了保护城市风貌,延续历史文脉,万科对每栋建筑量身定制更新措施,融入现代人所需的使用功能。麻腮风生产大楼被注入商业办公功能,在改造中将朝南的窗户部分扩大,既利于采光通风,外观又更现代。最独特的是海军俱乐部的原体育馆,改造为公共秀场,大而空旷的空间曾是上生所培养基车间,墙壁上的除尘设备被巧妙地改造为空调出风口。其他原来分别用于做财务楼、采购楼、员工食堂等功能的建筑现在也被重新赋予了餐饮、零售、办公等新功能。
上海进入存量时代,还有大量老厂房等待被“激活”。如何在保护历史文脉的基础上,赋予老建筑适合时代或未来城市发展的使用功能,激发区域活力,带动经济增长,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