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东部时间7月21日,可口可乐公司发布了2020年第二季度财报。截至6月26日,公司营收减少28%至71.5亿美元,这一数字在一年前为100亿美元,同比下降28%,创25年来最大季度降幅;净利润为17.8亿美元,同比下降33%;每股收益为0.41美元,高于市场预期的0.40美元,但同比下降32%。
可口可乐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詹鲲杰(James Quincey)对外表示,公司认为第二季度可能是今年最具挑战性的季度。由于新冠疫情带来较大不确定性,公司暂不提供全年业绩指引。
销量受疫情影响大
根据财报显示,第二季度可口可乐在全球范围内的单箱销量同比下降16%。汽水,同比下降12%,其中可口可乐的同名品牌销量同比下降7%;果汁、乳制品和植物性饮料,同比下降20%;水、增强型水和运动饮料,同比下降24%;茶和咖啡,同比下降31%。
据悉,可口可乐大约一半业务来自在家消费以外的销售,例如餐馆、酒吧、电影院和体育场馆等。受新冠疫情影响,这些场所在第二季度大面积关闭,以及几乎所有西欧的Costa咖啡馆也都暂时关闭。
由于人们居家隔离期间只能在家工作、吃饭,因此可口可乐旗下Fairlife牛奶和Simply果汁畅销。虽然可口可乐旗下几个最大的苏打水品牌在商店销量还算不错,但在酒吧、电影院等处销量却锐减。
目前,随着全球封锁的放松,可口可乐在全球范围内的单箱销量持续回升。销量下降比例从4月份的约25%改善至6月份的约10%,7月份至今下降比例已回升到个位数。公司认为,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其海外销售的改善,以及人们在家饮用的饮料持续增长。据了解,海外销售通常占可口可乐公司收入的一半左右。
淘汰部分小品牌
可口可乐公司除了对外试图以多年累积的品牌实力走出危机,对内也开始计划精简其产品组合,将精力放在更大、更受欢迎的品牌上。
尽管与疫情没有直接联系,但可口可乐最近表示,由于销售放缓和对效率的更大需求,将于7月31日停止Odwalla果汁和奶昔产品。
据詹鲲杰透露,可口可乐公司将在全球范围内淘汰表现不佳的小型品牌,并指出公司旗下400个品牌中超过一半是单一国家品牌,规模很小或几乎没有规模。他表示,这一变化将意味着使整个公司的运营更加灵活,同时裁员的情况也不可避免。不过,这不意味着公司会完全放弃小品牌,相反,公司会优先、着力于培养有潜力、正在成长的品牌。
詹鲲杰对未来可口可乐市场还是持乐观态度。他表示:未来最大的变数是随着疫情发展变化,各个国家封锁的程度。目前包括可口可乐本土市场在内的一些国家的新冠肺炎病例数量反复,这会对产品销售造成影响。不过,限制不再会像一开始那么严厉。
加码中国市场
从2015到2017年间,中国饮料类零售一直保持平稳增长趋势。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计,2020年全国饮料类消费将保持增长趋势,预计2020年全国饮料类零售额将达到2309亿元,增速依然保持10%左右。
这就不难理解即便是在疫情影响之下,拥有如此大消费市场的中国会成为全球最先复工复产可口可乐的国家,也因此中国市场,成为可口可乐公司第二季度业绩表现中相对优异的一个地区。根据财报显示,亚太市场二季度营收录得11.83亿美元,由于中国市场的良好表现,部分抵消了亚太市场的单箱销量下降。
随着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饮品的偏好也在改变。有市民张先生对《每日商业报道》表示,以前夏天喝可乐、碳酸饮料量很大,冰箱满满都是。自从疫情发生后,现在牛奶和各种茶喝得较多,就算喝碳酸饮料也会选择低糖的了。”
相信张先生不是个案,疫情让人们对饮料的健康功能属性需求日益提升。近年来伴随着对健康问题的重视,在各细分类别饮料中,能量饮料、即饮咖啡、包装饮用水和亚洲特色饮料表现出超越行业的快速增长,其中能量饮料在2014年至2019年期间销售额复合增长率高达15.02%,是增速最快的细分品类之一。
一直以来,中国饮料市场以包装饮用水、即饮茶饮料和碳酸饮料为主,2019年三者占中国饮料销售额的比重分别为34.55%、21.12%、14.93%。
受到碳酸饮料的需求驱动,可口可乐二季度在亚太地区非酒精即饮饮料市场持续获得市场价值份额增长。切合对健康的关注,可口可乐在疫情控制的高峰期,公司重点关注的汽水品类二季度增长14%,其中可口可乐品牌表现最优,零糖可乐销量增长显著。
在疫情中坚挺的销量表现,让可口可乐持续看好中国市场并不断加码。5月,中粮可口可乐在四川启动了一条全球饮料行业最快速的全自动化易拉罐饮料生产线。该生产线每小时能生产12万罐易拉罐饮品,年产能达26万吨,产值13亿元。据了解,2020年下半年,太古可口可乐中国有6条新增的生产线将陆续投产,总投资将达到2.5亿元人民币,新增年产值将超过17亿元人民币。
此外,可口可乐公司还在财报、投资者会议等场合中多次表示,坚持本土化发展是可口可乐的重要战略之一。第二季度,可口可乐中国系统在本地的供应链上加大了投资力度。随着电商、直播等新业态新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将重点关注电商、数字化等领域的人才,并加大在这些新业态方面的人才培养力度。
撰文|王路
编辑|刘向南
文章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