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在立讯精密(002475.sz)公布进军新能源汽车赛道,与奇瑞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后,立刻吸引了上百家投资机构的调研。
2月13日晚,立讯精密公布调研纪要显示,包括淡水泉投资、社保基金、高盛资管,以及信达澳银冯明远、兴证全球谢治宇、嘉实基金归凯等多位基金经理现身调研名单。
立讯精密在调研中表示,公司不造整车,而是协同奇瑞新能源开拓ODM(原始设计制造)业务——为别人造好车,立讯精密志在成为全球汽车零部件Tier 1 (车厂一级供应商)领导厂商。目前,ODM业务已有比较明确的落地项目,大约在未来12-18个月陆续投产。
2月14日早盘,立讯精密股价涨幅曾一度超过6%。截至收盘,股价涨幅为2.07%,报41.9元/股,总市值2963亿元。
与奇瑞成立合资公司
2月11日,立讯精密的控股股东立讯有限与青岛五道口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企业(下称“青岛五道口”)签署《股权转让框架协议》,以100.54亿元购买青岛五道口持有的奇瑞控股19.88%股权、奇瑞股份7.87%股权和奇瑞新能源6.24%股权,交易完成后,立讯有限不对奇瑞控股、奇瑞股份及奇瑞新能源构成控制。
同时,立讯精密与奇瑞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拟与奇瑞新能源共同组建合资公司,专业从事新能源汽车的整车研发及制造,为立讯精密汽车核心零部件业务提供前沿的研发设计、量产平台及出海口,致力于实现立讯精密成为汽车零部件Tier 1领导厂商的中长期目标。
每日商业报道(www.bizvcw.com)注意到,协议双方约定,尽各自最大努力促成合作子公司于本协议签署后3个月内成立。合作子公司拟采取立讯精密认缴5亿元持有注册资本的30%、奇瑞新能源认缴11.67亿元并持有注册资本70%的股权结构,每1元注册资本的认缴价格为1元。合作子公司成立后,在满足合法合规性的前提下,开展合作业务,尽快取得成果。
奇瑞擅长整车业务,合资公司将由奇瑞主导,立讯精密则在业务、客户等方面进行协同。公司的目标业务,将是国外传统品牌车企的业务及国内新SmartEV品牌业务。
立讯精密认为:“公司与奇瑞做ODM是为别人造好车,就像早年宏基与纬创、华硕与和硕的合作一样。有了奇瑞整车开发的基础,公司和奇瑞才可能帮别人造好车。如果单靠立讯,缺乏这种基础,一定会错过窗口期。”
今年1月初,奇瑞集团发布了2021年年度销量数据,其2021年累计销售汽车达到96.19万辆,同比增长31.7%。其中,出口26.92万辆,同比增长136.3%;新能源汽车销量10.9万辆,同比增长144.6%。2022年,奇瑞集团提出了确保年销量150万辆、力争200万辆,年营业收入2000亿元的目标。
主营业务毛利下滑
资料显示,立讯精密成立于2004年,以生产销售连接器起家,而后逐步拓展声学、马达、无线充电等零组件,进而布局智能穿戴、智能家居及智能显示等系统组装业务,与歌尔声学、蓝思科技、富士康、长盈精密成为了苹果产业链重要组成者。
立讯精密创始人兼董事长王来春,曾经是富士康在内地的第一批工人,在台湾鸿海精密下属富士康线装事业部工作近10年,从底层员工晋升到了管理层,做到了当时大陆员工在富士康的最高职位。
从富士康离开后,王来春创办立讯精密,富士康依然是其核心客户。2010年,立讯精密在深圳挂牌上市,招股书显示,2007年至2009年,公司向富士康销售产品的收入占当期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47.73%、56.46%、45.38%,富士康高居公司第一大客户。
上市后,立讯精密通过收购昆山联滔60%股权,一跃成为苹果公司供应商,之后又不断渗入苹果Mac、iPad产品线。2017年上半年,立讯精密一举拿下AirPods订单,到2019年,公司占据了Airpods七成市场份额。2020年,立讯精密开始切入苹果Watch代工业务。2020年7月,立讯精密与立讯有限联合收购纬创位于昆山的工厂,进入了苹果手机代工链。
目前,消费电子是立讯精密最赚钱的业务,其主要包括 AirPods 、Apple Watch 、无线充电 、LCP 天线等产品,客户包括苹果、华为、索尼、小米等头部厂家。
2021上半年,消费电子产品营收达到 403.95 亿元,占立讯精密总营收的83.90%。
但每日商业报道(www.bizvcw.com)注意到,立讯精密的消费电子业务,在2021上半年的毛利率同比下降了2.06%,且除了汽车互联产品及精密组件的毛利有0.24%的微小提升,其余产品的毛利率均有下降。不过,汽车互联产品及精密组件,仅占了立讯精密营业收入的3.68%,约为17.7亿元。
根据2021年三季度财报,立讯精密前三季度净利润为46.9亿元,同比增长0.21%,但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25.28%。发力汽车市场或成为立讯精密新的增长突破口。
王来春回复调研机构时称:“Tier1的市场规模本身几乎是所有车企总产值的70%,如大家所熟知的全球4大 Tier1厂商博世、日本电装、采埃孚、麦格纳,成立时间都在 50 年以上,收入规模都在300亿美金以上,其没有中国企业。而全球前100大Tier1厂商中,中国企业也仅有8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