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因很简单:
凭什么你没征求我的意见,就默认我们都同意把面部信息提供给你?
人脸识别进入社会各个角落,监管还需跟进
在过去几千年的熟人社会里,脸是人与人建立关系的根本,我们凭着一张脸建立亲情、友情、爱情的关系,也凭着一张脸确立信任与合作。今天,这张脸依旧保持这些功能,但又有了新的意义。当我们的脸和个人银行账户、个人身份信息绑定在一起时,脸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的脸了,其本身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信息价值,这要求我们必须谨慎对待自己的脸、指纹等个人生物信息。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当一项技术令人担忧时,监管就必须有所行动,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涉及个人生物信息的技术进行行业规范,对已使用相关技术的企业单位进行审核,该取缔的取缔,该整改的整改。还应加强监管和防范,比如制定相关准入规则,规范行业标准,以法律法规为准绳,规范此类技术的使用。只有这样,才能杜绝人们的个人生物信息被滥用,才能真正保护大众。
但就目前来看,情况并不乐观。
另一方面,企业对于隐私保护的重视程度不足,公众对于隐私保护的意识也有点姗姗来迟。
数字联盟联合创始人刘晶晶提到:“一般来讲,上市公司一般是有完整的安全团队的,但有的企业虽然发展很快,但是安全和风控意识还是比较薄弱,可能公司的风控团队仅仅只有一两个人而已,甚至缺乏完整的设备、账号和人脸认证等安全机制。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不管是互联网巨头还是人工智能独角兽,都热衷于跑马圈地做大业务,对数据安全的投入却少之又少。这是当前信息泄露很重要的原因之一,一旦有人越轨,我们的信息就容易泄露。”
监管不到位,企业隐私保护重视程度不足,个人隐私保护意识尚在觉醒期,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自救——反其道而行之,既然你有办法“偷”我的信息,那我也有办法“骗”过你。
殊不知,却让大众担忧的情绪更甚。
警惕技术漏洞,安全是一场持久战
2018年,日本一家REAL-f公司制作出了一款3D面具。据路透社报道,这种面具是该公司的创始人Osamu Kitagawa花了两年时间研究出来的制作方案,材质是树脂和塑料,通过将高质量的人脸扫描图片制作,包含人脸皮肤的微小皱纹、血管的面具。
随后支付宝和微信都及时做出了说明,支付宝表示目前国内并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之前他们也想了解到更多的信息,奈何对方已将相关视频与新闻下架,没有太多的信息。
微信官方也表示没有出现过技术被盗的情况,采用各种技术,来阻止面具、视频、照片等方式瞒天过海。两家企业纷纷表示,如果出现类似的刷脸支付问题可以请求全额赔付。
这算是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如果出现盗刷的情况,至少还有补救的方法。但是没人希望自己的资金成为别人眼中的猎物。
对此,网友也调侃:骗没骗过AI不知道,但是我觉得自己就好像装在套子里的人,哪里都有我的“脸”。
技术如何消解大众忧虑?
在缺乏技术精度等性能标准的情况下,如何保障用户授权被盗用?如何解决仿冒身份等问题?
芯盾时代副总裁杜旭认为:“验证精度需要依赖多种因素认证来判断,人脸只是验证的一个维度,从身份验证的技术上 来看,至少需要两个维度才能较为清晰的验证一个人的身份,这些维度包括与个人相关的个人所知、所持、所有的信息与行为信息。其中,所知包含随着年龄、生活阅历的增长而增长的知识, 涉及的验证手段是滑动验证码、图形验证码、挑战应答、数学知识等,也包括账号密码、短信密码等; 所持包括手机、U盾、蓝牙盾、门卡等物理设备;所有”即是人与生俱来的特征,如指纹、声纹、人脸、虹膜等;行为信息则是常在地点、常在时间、常在行为等。
值得注意的是,同一维度的双因素验证是不安全的,比如人脸和指纹,账号密码和短信验证码,只有交叉的两个维度的因素才能综合提高验证的安全性。”
除了用技术手段消解大众的恐慌外,让大众真正认识这项技术则是更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因为往往一项新技术出现时,大多数人都着力渲染的都是其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智能,却很少有人明确的表示这个技术是否安全。
“在没有跟其他‘信息’做关联的情况下,本身并不会带来太多危害,但是假如同时能获取这个人的身份证、电话、具体消费出行信息以及行为踪迹,那么危害就很直接了。”
更有意思的是,即便有太多技术公司都在声称为保护用户的数据隐私使用了大量“独门技术秘笈”,但实际上我们始终无法对这些技术举措有一个直观且清晰的认识,更无法判断其成效究竟有几分。
甚至于从现实来看,他们对待数据的态度与自己口中的“愿景”是完全矛盾的。
参考文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