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当天,由心理专家说、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联合主办,丽珠医药提供公益支持的“破困境・长效护・向光行——世界精神卫生日:精神分裂症长程治疗和康复”公益科普交流会在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演播厅顺利举行。
本次公益科普交流会以“圆桌讨论+四城联动”为核心流程,围绕精神分裂症长程治疗与康复展开深度交流,同时呼应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主旨“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深化全社会对精神疾病的理性认知,减轻社会歧视与“污名化”,为精神康复者融入社区奠定基础。
一、圆桌讨论
四位专家就精神分裂症治疗展开讨论
交流会开篇,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岳伟华教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赵敏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精神医院院长王高华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病学科主任王小平教授四位专家,围绕“疾病核心认知与诊疗痛点”“治疗进展与多维度突破”“长效针剂的应用与实践”三大内容,结合临床经验分享专业观点,厘清认知误区,明确治疗方向。
药物治疗是精神分裂症治疗的重要基础
岳伟华教授首先明确精神分裂症的疾病属性与发病因素,她指出这是一种慢性精神障碍,表现为幻觉、妄想、思维紊乱及情感淡漠,严重影响认知与社会功能,患者基本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其中先天性发病患者占大部分,除先天性遗传因素外,后天的创伤和应激性生活事件也可能引发疾病。
岳伟华教授
赵敏教授则进一步强调,精神分裂症在发病期除阳性症状外,更需关注隐匿的阴性症状,比如意识减退、不愿意工作学习、没有对未来的打算、情感迟钝、不愿与人交流、注意力不集中、反应变慢等,这些阴性症状是疾病早期和康复期最需要关注的问题。
赵敏教授
王高华教授针对临床常见的治疗误区进行纠正,他提到患者及家属常存在
四大认知偏差:
一是“症状不发作,疾病就好了”,这并不科学;
二是将疾病单纯归为心理问题,实则精神分裂症是生物因素、遗传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只靠心理疏导远远不够,药物治疗才是重要基础;
三是忽视长期规范治疗的重要性,实际精神分裂症复发率很高,必须坚持长期规范治疗;
四是让患者一直病休,其实患者应在合适时机适当回归社会。
王高华教授
王小平教授也补充道,实现根治是患者、家属和医生共同的期待,现阶段药物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这就对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的规范性提出了较高要求。
王小平教授
长效针剂:助力精神分裂症患者实现“全面康复”
赵敏教授从临床实际需求出发,针对临床治疗中的“服药难题”,指出长效针剂的出现能很好地解决相关问题。它除了使用便利外,药效相对稳定,副作用也相对较低,与传统疗效相比更有优势。
岳伟华教授也对长效针剂充满信心,她认为精神疾病尤其是像精神分裂症这样的重型精神疾病,治疗的依从性和自制力非常影响后续治疗效果,一旦治疗中断,复发率会非常高,而长效针剂大幅提升了治疗的依从性,也有利于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
对于患者及家属关心的副作用问题,王高华教授解释道,长效针剂并没有改变药物本身的性质,只是剂型和剂量发生了变化,因此药物的副作用并没有增加或改变,且医生在开具相关药物时,都会将副作用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无需过度担心。
王小平教授则强调了长效制剂的选择原则,他表示患者及家属的自我意愿是重要考量,医生会详细告知每一种制剂的特点,但选择权在患者及家属本人;同时医生也会评估患者病情,分析不同药物的经济成本,让患者用最合适的投入获得最佳疗效。
四城联动
在专家圆桌讨论后,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汕头市第四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市丰台区心理卫生中心
四家医疗机构代表,分别带来精神分裂症长程治疗与康复的基层实践案例,将科学诊疗理念转化为可落地的行动方案,为患者“回归社会”提供更多路径。
1.山东济南:用智能穿戴设备为患者编织安全网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的团队正尝试通过实时采集患者呼吸、心率、睡眠指标、活动轨迹等“数字表型”,结合炎症因子、脑影像学等生物学指标,构建多组学机制,深入解析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在患者安全管理方面,该中心通过多模态智能传感器与北斗蓝牙定位融合技术,基于可穿戴设备采集的生命体征、心率变异、运动轨迹及睡眠状态等数据,结合大数据运算,为住院患者配备“24小时隐形守护者”,为破解精神科患者突发风险难管控的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此外,借助这些智能穿戴装备,医院可远程查看患者院外治疗过程的关键数据,患者家属也能通过与管理平台相连接的智能设备或APP,第一时间接到异常提醒。这一举措不仅突破了传统精神障碍治疗中信息断流反馈的瓶颈,更让患者从被动接受治疗转变为主动参与健康管理。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的研究团队正在分析多组学数据
2.广东汕头:让患者与症状共处,与生活共舞
汕头市第四人民医院打破“症状消除即痊愈”的认知误区,从治疗早期就介入多项康复技术,涵盖生活技能、职业技能等领域。具体来看,医院通过手工创作提升患者注意力与动作协调性,开展团体认知矫正治疗,借助游戏训练改善患者认知力、注意力和记忆力,还推出体能训练项目,结合患者兴趣爱好定制运动方案,同时通过麻将等互动活动促进患者间沟通交流。
在社区联动方面,医院定期派遣专业人员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咨询和康复辅导,并向家属普及患者复发早期征兆识别、正确沟通技巧等知识,全方位助力患者回归社会,真正实现“与症状共处,与生活共舞”。该院院长赵颖琳表示,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不是一场短跑,更像是一场马拉松。患者来医院接受治疗只是起点,在一点一滴中重建生活的信心才是最重要的。
汕头市第四人民医院医务人员正在和患者、家属一起做手工
3.湖北武汉:医生白大褂里有三本“隐形护照”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注重通过“病房去机构化”降低患者病耻感,医院走廊到处贴着精神疾病相关介绍内容,患者扫码还能听到旋律和“情绪说明书”的科普,让病房不再是孤岛,而是医生、患者、家属三方的大家庭。
徐顺生主任强调,要把治疗写进患者心里,而不只是停留在病历层面,为此精神科医生的白大褂里都藏着三本“隐形护照”:一本是“医学”,通过专业化的医学知识对患者进行精准、差异化治疗;第二本是“人间”,每位精神科医生都必须有丰富的社会阅历,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患者、帮助患者;第三本是“人文”,只有通过人文关怀,才能倾听和感受患者及家属的情绪,让治疗更有温度。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徐顺生介绍医院的人文设施
4.北京丰台:精神疾病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
北京市丰台区心理卫生中心针对精神分裂症高致贫、高致残性的特点,张宗宇院长介绍,丰台区积极探索以长效针剂提升治疗效果,形成公安、卫生、民政、残联等多方协同的动员体系。
该中心不仅开展医护人员专项培训,开发线上申请程序,还为住院换针患者减免费用;同时丰台区及时出台区级实施方案,通过“门特”报销和财政资金支持实现患者免费治疗。
在具体执行中,医生会精准评估适用患者,个案小组与家属形成治疗联盟,实现随访和规律注射的闭环管理。随着工作推进,一些患者正转变“只吃药、不打针”的传统观念,经社区动员后住院换针,取得了良好疗效。
北京市丰台区心理卫生中心副院长张宗宇分享经验
结语
整场交流会中,四位专家的圆桌讨论,为精神分裂症诊疗指明了清晰 “方向标”;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汕头市第四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市丰台区心理卫生中心带来的四地实践,更让长程治疗与康复的 “路线图” 落到实处。
破困境,靠专家的科学方案筑牢根基;长效护,以长效针剂守护病情稳定、破解治疗难题;向光行,靠每一份社会理解与包容驱散偏见。心理专家说愿与大家一起破困境、长效护、向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