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证券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与高管涵养静气

【清风徐来】 在危急时刻,高管要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定力,沉着应对,方能走出困境,迎来转机。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与高管涵养静气

【清风徐来】

在危急时刻,高管要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定力,沉着应对,方能走出困境,迎来转机。

徐叔衡

每临大事有静气。公司在经营和发展中,总会遇到情况紧急,处境危急,突发火急之事,亟待临机处置。在这种时候,高管要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定力,镇定自若,沉着应对,方能走出困境,迎来转机,走进新天地。做到这些,高管就应自觉地、反复地、坚持不懈地涵养临大事的静气。在这里,研究一下诸葛亮安居平五路的故事,对我们会有些许启示。

大军压境,处变不惊。刘备亡故,曹魏乘蜀国无主,起兵伐之。曹丕采纳司马懿之计,调集五路大兵,四面夹攻,令诸葛亮首尾不能救应。赂金帛给辽东鲜卑国王,起羌兵十万,从旱路取西平关;赍官诰赏赐蛮王孟获,起兵十万,攻打益州等四郡,以击西川之南;许以割地给东吴,令孙权起兵十万,攻两川峡口,径取涪城;令降将孟达起上庸兵十万,西攻汉中;命大将军曹真为大都督,提兵十万,由京兆径出阳平关取西川等,共大兵五十万,五路并进,扑向蜀国。司在这军情十万火急之际,诸葛亮却“数日不出视事”。直到见到后主,他才告知,“五路兵至,臣安得不知?”兵法之妙——贵在使人不测,岂可泄漏于人?

众慌帝惊,从容淡定。军情十万火急,使者几次三番请见问计,诸葛亮都不出来,这下众官都慌了。太后听说也大惊,打算亲自跑一趟,“我当自往”。后来还是后主车驾亲至相府,进了第三重门,才见孔明独倚竹杖,在小池边观鱼,一副悠闲自乐的神采,后主在其身后站了许多久,也未发觉。直到后主开言,问他曹兵五路犯境甚急,为何不肯出府视事?孔明听后大笑,像没事人似的轻描淡写地说道,五路兵已退去四路,止有孙权这一路,已有退之之计,借观鱼熟思派何人为使,“陛下何必忧乎?”

看透敌情,指挥若定。五路来犯之敌,诸葛亮早就了如指掌,并且区分特点,对症下药。一是用威。马超积祖西川人氏,素得羌人之心,羌人以超为神威将军,令马超紧守西平关,以兵拒之。二是用疑。南蛮孟获惟凭勇力,其心多疑,遣魏延领一军左出右入,右出左入,为疑兵之计,其见疑兵,必不敢进。三是用情。孟达与李严曾结生死之交,彷李严亲笔信,送与孟达,达必然推病不出,以慢军心。四是用武。阳平关险峻,调赵云引一军守把关隘,并不出战,曹真若见我军不出,不久自退。此四路兵俱不足忧。同时又下一把双保险锁,密调关兴、张苞二将,各引兵三万,屯于紧要之处,为各路救应。此四处调遣之事,皆不曾经由成都,故无人知觉。五是说和。只东吴这一路兵,打算用一舌辩之士,径往东吴,以利害说之,则先退东吴,正在考虑派遣合适人选。

着眼全局,化敌为友。诸葛亮早在《隆中对》中,就为刘备确定了“外结孙权”的发展战略,并且一以贯之。这次,他又深刻分析了东吴的动向,“如见四路兵胜,川中危急,必来相攻;若四路不济,安肯动乎?臣料孙权想曹丕三路侵吴之怨,必不肯从其言。”基于上述判断,决定选派舌辩之士,径往东吴,以利害说之,则先退东吴。最后,诸葛亮选中了理念相同,有胆有识的邓艾,这邓艾也真给力,不辱使命,把事情办得妥妥贴贴,自此吴蜀通好。东吴一退,其他四路敌军自然烟消云散。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静于表,敛于心,化于行,成于事。公司高管自觉地、主动地、经常地磨炼、锤炼、涵养静气,突发事件发生时,从容不迫,沉着冷静,客观、全面分析问题,适时、有效地处置;复杂紧急情况降临时,镇定自若,不惊慌失措,理智地作出决策;突遭市场变故时,处变不惊,不乱方寸,静观事态发展,沉着应对,挽狂澜于既倒,渡过危机,则公司一定会稳健向前发展,走向新的坦途。

(作者系江西证监局原局长)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作者: 网站小编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说!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