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理财

如何与“朋友”优雅地谈钱

林姑娘某天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是一个同学的老公打来的,同学本来就不熟,老公就更不熟了。他有份日文资料需要翻译,打听到林姑娘大学专业是日语,就找过来了。那是一份无线电相关的资料,林姑娘说:“太专业了!我连

林姑娘某天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是一个同学的老公打来的,同学本来就不熟,老公就更不熟了。他有份日文资料需要翻译,打听到林姑娘大学专业是日语,就找过来了。那是一份无线电相关的资料,林姑娘说:“太专业了!我连中文都看不懂。”他说:“没关系,你先随便看看。”

第二天,快递就到了,厚厚一本册子。电话又追来:“你就翻译个大概,跟我讲讲就行。”林姑娘说:“我日语太差,介绍个专业公司给你吧。”同学老公不高兴了,“那把资料给我寄回来吧”,就挂了电话。

“我记得当时翻了几页资料,尽是些回路、峰值一类的词,完全看不懂。”林姑娘说,类似的情况发生过很多次,都是希望林姑娘“随便看看就好”“回头请你吃饭”……

林姑娘的烦恼是现实的——当“朋友”想利用你的专业和一技之长来解决问题,如何与他们优雅地谈钱?你与对方不熟悉,远没到彼此相爱相杀的份上。对方只是利用你的专业技能办事,却不想谈报酬,怎么办?

对方就是利用你的“不好意思”

很多人或许没有意识到,知识是需要付费的。

卜浩江是一名广告行业从业者,有一次,上一家工作单位的前领导找到他,说有一个文旅策划的项目,想让他跟着一起做。卜浩江觉得,既然是前领导,做就做吧,应该不会亏待自己吧,就没好意思多问,还跟着出了一趟很远的差。

回来后,卜浩江写了方案的一部分,几天后,前领导又让他做方案的其他部分,依然没提任何报酬的事。这次,卜浩江婉拒了,前领导也就此消失。这份差使,卜浩江倒贴了大量时间精力,还有一部分费用。他后来总结:“有时候,对方就是利用你的‘不好意思’,而‘不好意思’大多时候都等于吃亏。”

肖肖是一名媒体从业者,一次师姐介绍,给电视台的一个节目写策划。肖肖住在北京北五环外,那个炎热的夏天,她每周末斜穿北京城,单程耗费一个半小时,去台里开策划会,熬夜写了好几版策划书。因为是熟人介绍,刚毕业的肖肖没好意思问酬劳。

直到一周一次的策划会突然连续两周没开,一问才知,节目取消。至于肖肖的劳动付出,没人提。这样的情况后来又发生过几次,肖肖渐渐疏远了这位师姐,“关系就是这样被透支的”。

作为心理学家,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博士汪冰觉得,和“朋友”谈钱,堪称一个“诺奖”级别的难题,想要“优雅”更是艰难。

心理学著作《怪诞行为学》中提出,我们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一个由社会规范主导,另一个则由市场规范主导。前者往往是界限不明的、不要求即时回报的,比如你帮邻居搬沙发,并不意味着他也必须马上过来帮你搬;后者则是界限清晰的,交换分明的,必须按劳取酬。比如,请你的邻居(碰巧他是律师)在你度假时帮你收信件是可以的,但是让他为你免费起草合同,那就不可以了。

需要注意的是,关系的变化是单向的——人与人之间一旦从社会规范进入市场规范,之前温情脉脉的关系就不存在了。汪冰说:“传统中国社会重视地缘和血缘关系,在熟人社会,把吃不完的猎物放在邻居肚子里,比放在家里安全,将来能获得回报,因为‘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而且在集体主义文化中,我们很在意别人的评价。在这样的游戏规则下,无论从长远利益还是情感道德考虑,我们的表现就都会‘不好意思’。”

然而,当从熟人社会变成陌生人社会,“跑得了和尚又跑得了庙”,人们的想法就会悄然发生变化。

简单直接的拒绝会不会带来伤害

郭律师曾结识一位身价过亿的矿主,矿主有事没事就想约她“聊聊”,经常请她帮忙审验合同,审完就回报一句“谢谢”。终于有一次,合同又来了,郭律师先报了价,对方没反对也没同意。当合同等审完发还回去,对方回了一句:“太贵了,用不起。”

还有一个“熟人”,也是托办千万标的的大案子,他一个劲儿催促着:“赶紧起诉!”当起诉书写好了,委托代理合同送过去,熟人问:“律师费能便宜点吗?”答:“不能。”过了一周,熟人答复:“抱歉,我换律师了。”

郭律师很苦恼。

汪冰建议,简单直接的拒绝会更好,“当你和他的关系到这一步,往往对方已经很不知趣,你也没有必要再去维系这个关系”。

也许有人问,这么直接,会不会伤害对方?“我们不忍拒绝或者想优雅谈钱,其实就是不想让对方受伤,或者不想让自己形象受损。但事实上,你并没有伤害对方,反而是他主动发起的不合理要求,伤害了你。”汪冰说。

作为心理学家,想找汪冰“聊聊”的人也不少。他一般不会谈钱,会先帮助对方几次,然后再拒绝。

“我不会一直帮下去,也不会在最后一次谈钱。我个人不太擅长谈钱,但是我可以选择拒绝,不再继续。因为前几次同意帮忙,一般是对方的情况确实需要紧急帮助,或者我对这件事感兴趣,也能从中有所收获。对不感兴趣的事情,我觉得缺乏做事的动力,这样的忙也帮不好。”汪冰说,当然也有例外,“除非对我来说是举手之劳,或者对方对我很重要。人与人之间的帮助只有出自内心自发的善意,才能持久。”

拒绝一件事不代表拒绝一个人

其实,已经有不少朋友决定“反抗”。

陶陶是一名中文专业的学生,业余爱好戏剧。“有个同学让我帮忙改剧本,我说忙着写稿,没空,这也是事实”。

彦彦的老公是一名建筑师,她妈妈有个拐弯抹角的朋友,一次对她说:“我们老两口退休后要到乡下去住,让你老公给我们设计个别墅呗!”彦彦很认真地问:“您给多少设计费?”

丹丹是一名公司PR,有一次,一个朋友让她帮忙写传播方案。她以“你怎么能把甲方这么机密的信息给我看,和我的职业操守不符”为理由,有理有据地拒绝了。

汪冰认为,这一届年轻人越来越敢说不,是因为对“自私”的定义和前辈不同。过去我们认为,自私就是“为了自己”,但现在认为,自私是“为了自己伤害别人”。所以,只要不伤害别人,就可以坚持自己,只要利益合理,也就更容易谈钱。

想要“优雅”谈钱,首先要正确理解什么是拒绝。汪冰强调,“拒绝一件事并不等于拒绝一个人”。可惜,这往往容易被混为一谈——你不帮我这个忙,就等于你再也不打算帮我了。而当我们区分出这两者的区别,在技术上就拥有了灵活度。比如,你可以说,“抱歉,我最近事情比较多,一个月后可以,你能等吗”;或者,告诉对方自己的这个项目收费是多少,但可以给你打个折。

“有替代性的帮助其实就是有替代性的拒绝。对方愿不愿意给钱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他知道你的价值。”汪冰说,“如果一个朋友只是叫你帮忙而从来不谈报酬,其实就是在不断侵犯你的边界,那大概也不是真正的朋友,你可以考虑要不要继续这种友谊。”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 网站小编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说!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