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健康

杨扬:四核驱动 硬核抗疫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医疗队临危受命,驰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3月10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组发出通知,推广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重症患者救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医疗队临危受命,驰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3月10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组发出通知,推广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重症患者救治管理经验。那么,这些重症救治管理经验的核心究竟是什么?本刊记者日前专访了中山三院院长助理、第三批援助武汉医疗队队长杨扬。

杨扬:四核驱动 硬核抗疫

杨扬

疫情就是命令 要的就是速度

《中国卫生》:医疗队是何时抵达武汉的?到达之后开展了哪些工作?

杨扬:我们医疗队是2月9日驰援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在接到国家任务后,我们迅速组织报名,随后精心挑选了133名队员,其中医生33人,护士100人。

这是一支多学科的队伍,医生来自20多个专科,除了包含呼吸、感染、重症等专科医生外,还配备了康复科、精神科以及营养科的专家随队出征,这保证了我们后来在救治过程中可以采取多学科、立体化的管理手段。

疫情就是命令,要的就是速度。我们24小时就完成集结并抵达武汉,抵达后24小时完成所有物资、工作场地准备和人员培训,成建制接管病区,并在48小时内完成50位重症患者的收治工作。

《中国卫生》:医疗队到了前线,要想迅速发挥作用,必然面临物资、人员、患者救治等纷繁复杂的工作,如何在千丝万缕中抓住“线头”?

杨扬:医疗队的良性运转,离不开强大的团队管理。我们医疗队根据实际需要把主要工作分成了四大块,分别为医疗、护理、后勤及院感,由岭南院区综合ICU主任毕筱刚主管医疗工作,由护理部主任陈妙霞领衔护理团队,由临床营养科主任卞华伟担纲后勤保障,由岭南院区外科护士长张献玲主抓院感防控,“四核”作战之下,队员之间实现有序配合。

杨扬:四核驱动 硬核抗疫

在物资管理方面,我们随行携带了体外心肺支持系统(ECMO)1台,除颤仪1台,有创呼吸机1台,无创呼吸机5台,呼吸湿化治疗仪1台,心电监护仪15台,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大型小型医疗设备、耗材4卡车,保证临床救治。中山三院各类设备物资优先保证医疗队供应,多次对必需生活医疗物资进行补充,确保医疗队打赢这场阻击战。重要设备抵达武汉后即交由同济医院战时指挥部集中管理,剩余设备全部放置在病区以便随时启用。其他物资耗材等我们建立了库房管理制度,所有物资登记入库集中专人管理,确保所有物资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都有迹可循,根本上杜绝浪费,确保够用能用及时用。

感染防控也是这样,我们的队伍里有专门的院感专家,并邀请了除夕已抵达武汉具有前线实际工作经验的院感专家前来一同对病区改建情况及院感设置进行了评估改进。同时,设置专门的院感管理组,针对病区现有的条件,修订适合医疗队的防护用品穿脱流程,并保证每班有专人负责对队员穿脱防护用品进行监督,做到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项隐患进行动态实时把控,同时建立了严格规范的院感制度,并由我和院感组长每日亲自督促严格执行。

以影响生命的最主要问题为重点

《中国卫生》:医疗队主要采取了什么样的医疗救治模式?

杨扬:我们医疗队坚持实施“多学科立体管理、个体化综合方案”的救治模式。以影响生命的最主要问题为重点,多学科共同管理;实行最突出疾病专科医生的首席专家负责制,24小时全程管理;利用医疗队内/院区内/后方医院本部的资源形成立体会诊机制。做到突出重点,统筹兼顾。

杨扬:四核驱动 硬核抗疫

其次是“一人一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针对具体情况,基于指南,制定精准的“一人一案”;每日MDT讨论更新方案;利用我们团队内的优势,营养支持、心理干预和康复训练及早全程介入,提高了重症患者的救治率。

我们还采取了恢复期血浆等辅助治疗方法。共有8名重症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接受恢复期血浆输注,其中4名患者由于肺部病变严重,气促明显,加用血浆输注200ml*2次~3次后,气促逐步缓解,肺部病变吸收;另外两例患者主要由于核酸持续阳性,输注血浆200ml*2次后,2019-nCoV核酸迅速转阴并维持;输注前后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

出院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对我们来说,核酸检测的目的主要是判断其病情是否还需要继续进行相关治疗,或者是否达到出院标准。导致假阴性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我们团队分析了产生原因,并对其中可以干预的环节采取了规范措施。比如,我们对队员进行了严格的采集流程培训及考核,每天固定时间固定人员进行采集,确保采集规范性。采集频率按照国家标准,至少两次以上阴性才考虑出院。加快患者出院只是我们的目的之一,防止出院后复阳才是更大的目的,因此我们对待核酸检测十分谨慎。后面增加了抗体滴度检测,循证依据就更充足了。

在这个过程中,当地医院全力配合我们的工作,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除每班派医生护士协助日常工作外,医院的护心护肾等专科小组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胜利的那一天

《中国卫生》:目前,我们的抗疫取得了什么样的阶段成效?又有着什么样的启示?

杨扬:从2月9日~3月29日,我们共收治患者90人,其中转方舱医院3人,转ICU2人,转同济医院中法院区9人,死亡2人,病愈出院74人。死亡率2.2%,治愈率82.2%。90名患者中危重症14人,重症62人,两者并称重症患者,合计占84.4%。重症转轻症68人,平均年龄61.8岁。平均住院日20.07天。医疗队的整体工作成绩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光谷院区17支援鄂医疗队中名列前茅。

这样的成绩与我们医疗队每一名“勇士”是分不开的,我也想代表医疗队对所有关心我们的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些关爱不胜枚举:首先,国家领导亲自到武汉看望慰问一线工作人员,这是对我们最大的关爱;省市政府在后勤保障方面不遗余力不仅让我们的队员,也让队员的家人感到无比光荣。再比如,医院在出发时为我们准备的4辆货运车的医疗生活物资以及后续源源不断送过来的物资,中山大学给身在一线的合同职工转编制,省市各单位对队员家属进行一对一关爱等。我们队内也是积极采取各种方式让队员们感到温暖,比如情人节、三八妇女节组织慰问活动等。

驰援武汉是让我们终生难忘的经历,我们所有的努力就是期望患者早日“治愈”,打赢抗击新冠疫情的总体战、阻击战。

文:中国卫生杂志记者 刘也良 通讯员 唐财兴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卫生杂志”

编辑:杨明昊

作者: 网站小编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说!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