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日持久的疫情,搅动着每一个人的内心。就连我这个老大夫,也会不时产生情绪波动。最明显的是,每当走进医院大楼被同事测体温的时候,真的担心啊。一开始,担心自己被传染。到后来,这种担心被一点一点淡忘。
转而担心的是,万一是其他原因引起了发热怎么办?虽然自己不是内向的人,但如果因为发热成为焦点,还真有些不适应。
作为医生,我都有这些担心,普通人的担心也许会更多。随着世界各地的疫情此起披伏,很多人可能并未染病,反倒心理创伤很大。因此我觉得,有必要从专业角度帮大家减减压了。
尽管本次特殊冠状病毒肺炎的典型症状之一就是发热,但其实发热的原因有很多,并不是所有的发热都是因为感染这个病毒引起。
尤其是在测体温的时候,有的人会特别关注别人的体温,生怕自己的体温比别人高。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不同人群的体温是不同的。甚至于,不同的人体温也会有差异。所谓正常体温,只是正常人群的统计结果,是一个区间。只要在这个区间,就算是正常的。
一般来说,女性的体温要比男性平均高至少0.1℃。老年人由于新陈代谢减慢,其体温也偏低。新生儿由于体温调节功能还不够完善,体温波动幅度会比较大。因此,对不同性别或者年龄段人群的体温要区别对待。
在有些特殊情况下,体温也会发生波动。比如,女性月经前期、妊娠期、进食、精神紧张以及剧烈运动,都会出现一些体温升高现象。因此,测量体温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客观因素。
除此之外,同一个人,一日内的体温也是有规律变化的。总体规律是,清晨低而傍晚高。其中,以凌晨0~4时最低,下午5~7时最高。
上面说到这些,都是正常人生理状态下的体温正常变化。建议在测量体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些因素。
另外,确诊发热的前提是,一定要准确测量体温。除测量仪器因素外,测量的位置也很重要。需要注意的是,人体不同部位的体温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可选择的部位为口腔、直肠以及腋下。口腔温度正常范围是36.3~37.2℃;直肠温度正常范围是36.5~37.7℃;腋下温度正常范围是36.0~37.0℃。
敲重点,请大家注意的是:临床上,一般把口腔温度作为衡量发热的标准部位。当口腔温度超过其上限37.2℃,即为发热。根据不同的发热温度,又将发热分为低热、中等热、高热以及超高热。其中,低于38.0℃为低热;38.1~39.0℃为中等热;39.1~41℃为高热;41℃以上为超高热。
截止到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第七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其中也将发热、尤其是低热作为识别大多数感染者的标志。因此,及时发现是否发热尤为重要。
那么,如果不测体温,通过症状可以知道发热吗?
发烧的症状主要包括出汗,浑身发冷,发抖,打冷战,四肢无力,没有精神,如果体温过高,还会出现惊厥的现象。
除生理性发热以外,任何不明原因的发热都值得警惕。病理性发热,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发热。
感染性发热,大家很容易理解。比如,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螺旋体及寄生虫等侵入后引起的发热。
不感染也能发热吗?但是确定的。比如,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以及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等都可以引起发热。
当下,如果感觉有发热症状,及早就医、及早治疗是关键。切不可自己吓自己,健康的心态对保持健康的身体以及对抗病魔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