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2月29日讯近一周来,国内无论是湖北武汉还是其它省市,疫情都有了明显的好转。我省已连续5天确诊病例零增长,出院康复的患者不断增加,疫情中去世的人不断减少。在这种情势下,人们对疫情的认知和体验又显现出哪些新特点?为此本研究团队开展了第二次线上调查。
本轮调查仍以18-70岁成年人为调查对象,共回收有效问卷1273份。问卷填答者所在地覆盖了全省所辖的12个地级市和1个地区行署(本研究的抽样依据黑龙江省2019年统计年鉴中“按城市分人口比例”进行设定)。被调查者的性别比例比较均衡,调查对象在各年龄段、各收入水平均有涉及,职业分布完整,抽样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
表1:样本基本情况
一、对疫情风险的认知与体验
本部分内容主要呈现此轮调查结果中,民众疫情心态在上一次报告已提及的几方面的变化情况。
(一)对疫情仍很重视,35-55岁年龄段的人更关注疫情发展
虽然我省已连续三天报告确诊病例零增长,但专家媒体反复强调“拐点”并未到来。所以绝大多数人(97.9%)仍很重视疫情。37.7%的人每天花1小时以内时间浏览相关消息,花1-2小时浏览此类消息的人占了24.1%,花2小时以上时间关注疫情相关信息的人占全部被调查者的37.8%。其中,年龄越小,陷入疫情信息海洋的人也越少。相比之下,46-55岁年龄段的人对疫情信息的关注最高,有22.6%的人每天花2-3小时关注疫情信息,24.9%关注疫情相关信息的时间甚至在3小时以上。
图1:不同年龄段被调查者对疫情信息的关注时长
(二)判断疫情虽险,但自身安全感高,坚信病毒进一步扩散的可能性极小
疫情的警报并未消除,但人们的安全感更强了。认为自己比较安全(59.5%)、甚至非常安全(23.2%)的人数所占比例大大提高。这可能与新增病例数持续减少的当前疫情形势密切相关。只有3.3%的人认为自己面对疫情“非常不安全”。
这种乐观态度也反映在对自己所在社区疫情扩散可能性的估计上。调查中,认为疫情“有可能扩散”的人占43.4%,而坚信疫情“肯定不会扩散”的人有53.1%,后者比例数字相比第一次调查(8.1%)大大提高。
图2:疫情会在自己所在的社区扩散的可能性
(三)日常情绪以平静、愉悦为主旋律,负面情绪增多,担忧仍很明显
本轮调查中,虽然平静和愉悦等积极情绪仍是日常情绪的主流,但人们的负面情绪明显增多了。从图3中可以看出,第一轮调查中,42%的人从来没有“恐惧”的情绪,37.1%的人只是偶尔有恐惧。但是在第二轮调查中,“从来没有”恐惧情绪的人数比例(32.5%)明显降低了,选择会在“中等频率”上、“大部分时候”、甚至“总是”感受恐惧的人数比例都出现比较明显的增加。其他三种负面情绪,即愤怒、悲伤、厌恶,也都表现出类似的变化趋势。按照图4显示,或多或少感受担忧情绪的人更是占到了91.9%,且这种状况是从第一轮调查一直持续到现在,并没有任何改变。负面情绪的高涨在很大程度上缘于人们在较长时间里减少出行、闷在家里,焦躁情绪没有得到及时排解,又与忧郁情绪叠加。其潜在负面影响很大,应引起重视。
图3:近一周来感受恐惧情绪的人数比例
图4:近一周来感受担忧情绪的人数比例
(四)战胜疫情信心强
人们对未来疫情发展的预测更加乐观了。本轮调查中,不仅多数人(57.3%)认为未来十五天疫情会略微好转,而且预测疫情会显著好转的人数比例(30.7%)更是比第一轮调查时(13.1%)大大增加。原来持悲观态度、认为疫情可能会更严重的人数比例,则显著减少。
图5:预测未来十五天疫情发展趋势的人数比例
另一方面,人们对疫情持续时间的估量也更乐观了。从图6中可以看出,第二轮调查中,认为疫情还会持续半个月(31.7%)的人数比例显著增加了,预测疫情持续时间2个月以上的人数比例则明显减少。更多的人(39.8%)相信一个月内就能取得抗疫的胜利。
图6:疫情还会持续多久
二、参与疫情防控的感受与行动
(一)所在地区疫情信息公开透明
人们对自己所在地区疫情信息发布的公开性和透明性非常满意。50.8%的被调查者表示能够得到公开且透明的疫情信息,38.2%的被调查者认为疫情信息十分透明。当然,这也意味着还有11%的被调查者对疫情信息的公开透明性提出质疑。
(二)防控举措的配合
对于新冠病毒肺炎这样的传染性疾病,阻断传染路径是重要的防范手段之一。封闭小区是目前疫情严峻时期的必要举措。民众对这样的管控举措都是非常支持的。但是,相比第一轮调查结果,人们对于小区封闭的重要性认识已经有所松懈。这表现在,假设自己所在小区发现确诊、疑似、甚至只是密切接触者三种情况时,支持相关部门立刻封闭小区的人数比例有略微下降。
图7:如果你所在小区出现下列情况,你是否同意封闭小区
(三)保障与支持
宅在家的人们多数(50.5%)储备了足够3-7天的食物,还有三成多的人家里食物储备甚至更多。只准备1-2天食物的人并不多(13.1%)。但是,非常担心生活必需品供应的人数也有所增长,具体如图8所示。此外,大家仍有很多担忧。最担心的还是家人的健康,有54.5%的人表示对此“非常担心”,29.55%的人“比较担心”。还有相当比例(38.34%)的人对室内温度也比较担心,但两次调查中人们对家人健康和室内温度的担忧状态没有明显变化。
图8:对生活必需品供应担心的人数比例
三、疫情中的社会信任
(一)坚信政府在疫情中防控中的重要作用
本次报告把民众的社会信任区分为四类:政府信任(包括政府和医疗系统)、生活服务信任(物流、售货员、保洁、公交、出租车、中小企业主)、情感支持信任(同学、同事、邻居、老师、单位负责人)、陌生人信任(外地人、陌生人)。由于两轮调查呈现出一致的结构,因此我们将两轮数据合并,具体分析显示:政府信任在四类信任中的得分最高,民众对政府及医疗系统有充分的信心;情感支持次之;对陌生人的信任程度最低。民众在疫情面前保持着对不确定因素(如外地人、陌生人)的高度警惕性,这有利于国家疫情防控相关政策的落实与推进。
图9:疫情防控期间民众社会信任状态
(二)不同学历层次和不同职业群体的信任焦点有所差异
为了进一步了解疫情防控期间民众社会信任的异质性,本报告从学历、职业和行政区划三个方面分别呈现不同群体社会信任的差异。
(1)学历。本次调查中,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群体对政府信任的程度最高;拥有高中、中专或技校学历群体对生活服务人员(物流从业者、售货员、保洁员、公交司机、出租车司机、中小企业主)信任度最高;拥有中学以下学历群体的情感支持信任度最高(主要来自于对同学、同事和邻居的信任)。不同学历群体均对陌生人和外地人不太信任。该数据从侧面反映出不同学历层次群体面对疫情时有不同的诉求:中等学历层次群体对生活条件的诉求最强烈,这是因为他们的收入受疫情影响最大;高学历层次和低学历层次群体的收入受疫情影响不是很大,因此这两个群体则分别对政府信任、对情感支持的诉求最强烈。
(2)职业。本次调查中被访者职业已在表1呈现,根据国际劳动组织(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对职业的界定,依据职业技术劳动复杂程度标准将被访者职业划分为不同类别。图10和图11是各职业群体在四类社会信任上两次调查的雷达图。由图可知:私营企业主或部门负责人群体对“政府信任”在两次调查中变化最明显。(雷达图中每根辐条表示一个职业,辐条上的点表示该职业的信任感得分,越靠近外侧,得分越高;不同职业的信任得分相连构成雷达图。)
图10:第一轮调研不同职业间社会信任差异
图11:第二轮调研不同职业间社会信任差异
从社会信任类型来看,不同种类信任的群体分异具体如图12-15所示(蓝色为第一次调查结果,红色为第二次调查结果)。对比第一次调查,在第二次调查中,“农林牧副渔”从业者和“服务人员”对政府的信任有所增加,其它职业群体的信任度则在下降,“私营企业主及部门负责人”群体下降的最快;除“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对生活服务支持的信任几乎没有变化,其它各职业群体在这项指标上都有不同幅度的增加,尤其是侧重体力劳动的职业群体,增加最为显著,说明他们在这方面的诉求也较为突出;第三产业群体的情感支持信任明显增加,这是由于尚未全面复工复产,服务业群体的情感需求被放大,因此该群体对陌生人(也许能提供更多就业信息)的信任感也在增加。
图12:不同职业间的“政府信任”差异
图13:不同职业间的“生活服务信任”差异
图14:不同职业间的“情感支持信任”差异
15
图15:不同职业间的“陌生人信任”差异
(3)城市规模。依据我省各市的人口规模,我们将省内城市分为省会(哈尔滨)、规模城市(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非规模城市(其它城市)。我们比较了各类地区居民的社会信任感。虽然各类社会信任在三类地区均有变化,但依然能从图17看到:各地区居民对生活服务领域的信任度变化最大。这不但说明我省保证了物资供给的工作,也再次反映出百姓对恢复生活常态的需求。(每根辐条表示一个规模类型城市,辐条上的点表示该城市的信任感得分,越靠近外侧,得分越高;不同规模城市信任得分相连构成雷达图。)
图16:不同层级城市的“政府信任”差异
图17:不同层级城市的“生活服务信任”差异
图18:不同层级城市的“情感支持信任”差异
图19:不同层级城市的“陌生人”差异
四、疫情防控成果与社会期待
(一)对“公众心态和社会情绪”的引导起到明显效果
被访者对我省在“公众心态和社会情绪”方面的工作给予积极评价。本轮调查中,认为政府在把握公众心态、引导社会情绪方面工作,有了明显提升。相较第一轮调查,对于该方面工作满意度提升了将近10%。充分说明了政府在最近应对疫情期间,实施的“公众心态和社会情绪”的引导工作起到了明显效果。
(二)信息整合、应急管理,以及社会沟通能力显著增强
首先,被访者对我省在“信息整合、应急管理,以及社会沟通”方面的工作给予积极评价。相较第一轮调查,对于该方面工作的满意度提升了将近20%。这充分说明政府的信息整合、应急管理,以及社会沟通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其次,两轮调查结果显示,约有88%以上的被访者认为,地方政府此次应对新冠肺炎,比2003年应对“非典”疫情时“有进步”或“有很大进步”;在经历过“非典”肺炎的民众中,该指标更是超过90%。
(三)春节后“复工复产相关政策、指导意见”亟待贯彻落实
首先,两次调查结果显示,对疫情期间的个人收入表示“非常担忧”的群体从第一轮调查时的13%上升到第二轮调查时的34%;而“很不担忧”的群体从第一轮调查时的25%下降到第二轮调查时12%。其次,被访者认为:疫情过后,有以下四个比较紧迫的事情需要做,分别是“民众心理调适”、“社会应急体系完善”、“有阶段的复工复产”、“出台政策支持企业度过难关”。其中,接近40%的被访者认为“有阶段的复工复产”将是接下来我省最为重要的事情。
图20:对疫情期间收入担心的人数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