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关“北大女生自杀”事件的文章,遍布各大浏览器和新闻客户端,几乎每篇都会有“精神控制”这个词的身影。
何谓精神控制?英文,Mind control,即通过一系列的手段,说服某人按照操纵者的愿望改变自己,这种改变通常给被操纵者带来损害。
当这位北大男友第一次强调“女孩的第一次是最美好的东西”时,被害女生包丽曾委婉反驳:“我最美好的东西是我的将来。”然而意外的是,仅仅一个月后,她的观点就完全变了。
在大家纷纷议论“被精神控制的爱情有多可怕”“拥有精神控制能力的人多么奇葩”时,我们更应该明白:精神控制在生活中,远比你想象的普遍,即便如此,我们也有办法找到应对的力量。
职场
“我如此无用,离职了还能干啥?”
姓名:小丽
职业:公司文案
年龄:35岁
“十年了,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会在入职后第十个年头,感觉自己这么糟糕,这么的称不上这个工作。”
35岁的小丽(化名),身穿设计简单的黑色职业装,坐在咖啡厅靠墙角的沙发的一角,眼圈泛红。
一个工作能坚持第十个年头,当然不会一直都是“称不上”这份工作。
小丽的工作是文案,刚开始还颇得领导赏识,公司的大boss常常在会议上夸她的勤恳与细致。就职位本身来说,也还可以,“就像刚入职时领导说的,公司平台不错,央企背景,深耕这一领域也是十多年了。”
只是两年后,小丽的工作有了变化。
“以前是一个部门的文案活,现在公司业务重组,两三个部门的文案活都加一起了,经常要加班,但隔两天就被批评一次,经常揪着一个小问题让退回反复改,改来改去,大boss最后不忘数一数改的遍数,叮嘱一番。”
无力感、无用感像黑幕一般,向小丽袭来。
其实,在职场,最大的自由在于彼此付出等价交换。但在现实职场里,如果领导对职员或者层级稍低的人使用一些手段,也会达到“精神控制”的效果。
当然,不会每一份工作都被领导批评指正,作为精神控制,只需要保持一定的频率,让员工措手不及即可。
因为职场精神控制的目的不仅仅是毁掉你的工作能力,还是毁掉你对自我的认可。领导一边夸奖着自家企业多么出色,一边对勤恳的员工进行压榨、贬低,让员工觉得一无是处,离开了就会前途未卜。
如何识别职场的精神控制?
作为职场人,不妨问问自己,有没有严重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有没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自我评价过低?有没有在工作中长时间情绪低落?
而要说到如何摆脱职场精神控制,最直接的方式是换工作,被精神控制的一方,自我评价很低,建议先进行一些提升课程的学习和培训,进而再投入新的职场。
当然,也可以不换工作机构,换个工作岗位。
小丽的同事老王,入职十二年一直做文案,在情绪低落了很长一段时间后,转岗做了经营,通过自己在文案工作中积累的表达功底和界面,也做出了不错的成绩。
转岗的员工,即使领导试图一如既往,也需要给你时间承担起工作的担子,替企业带来利益。这样,员工就可以在转岗带来的角色变化中,重新给自己找到定位,跟领导建立新的沟通方式。
亲子
“爸,我什么都听你的
你却看不到我的好”
姓名:岩玲
职业:医生
年龄:32岁
“考大学,我只报考外地的学校,本省的都不会报考。”
32岁的岩玲(化名)说起自己的高中生活时,语气里依旧有倔强。她是班级的学习委员,数学成绩常常满分。但只有跟她熟悉的人才知道,她的内心没有一点“骄傲”。
“我爸说,我继承了他和我妈的全部缺点,我觉得也是,无论长相还是性格,甚至脾气。”
“你知道吗,我住校,每周末回家,跟我爸同桌吃饭,他都会在饭桌上叮嘱我说,不要在学校里瞎胡闹,只要好好学习就好!这句话就像魔咒一般,我仿佛只有低头看书才会觉得自己不那么糟糕,要不然,做什么都不对。”
如果父母在精神上肆意控制,势必引来孩子的反抗,或是远离,或是对抗。
远离的,比如北大博士后失联20年的男主角王永强;对抗的,比如北大学子弑母案嫌疑人吴谢宇。显然,这都不是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岩玲最后选择了高考后的逃离。
离家出走后,走投无路之际,遇到了焦急寻找她的父母,终于回了家。
只是,逃离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父亲依旧常以“你就是……”的句式开启跟岩玲的对话,还特爱跟小区的大爷大妈们聊自己的孩子,“我的这个女儿继承了我们老两口全部的缺点。”老父亲跟邻居一句闲聊,点燃了三十多岁岩玲心底的火。
有一段时间,岩玲每晚都跟自己的丈夫哭诉,好在丈夫学过心理学,通过陪伴稳稳地接住她的情绪。
父母跟子女的关系,其实只是众多关系中的一种,他们也是普通人,有优点,有缺点。成长的过程,子女和父母都是第一次,所谓成长,不仅仅子女在成长,父母也是。
有了这样的认识后,岩玲的丈夫还协助她做了想象疗法,通过不断地回闪至冲突的场景中,帮助岩玲找到最合适的应对方式。
岩玲说,以前面对父亲的话语,自己会着急,“自己的亲生父亲怎么这样?!”然后情绪一发不可收拾,现在,她可以在父亲说了这些话语后,轻松接下话语,而不是情绪。
后来,岩玲发现父亲爱写诗词,就帮助他开了一个公众号,父亲经常分享,岩玲空闲时还帮助指出他诗词中待商榷的字词。
世界上大多数人拥有的都是普通的父母,很少有人幸运地遇到一个学心理学的丈夫,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我学习,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让我们在面对亲子关系时,不仅仅只有“逃避”和“对抗”两种方式。
爱情
“没有沟通,只有命令和指责
他让我害怕!”
姓名:小张
职业:IT
年龄:28岁
姓名:小张女友
职业:教师
年龄:29岁
小张的乖乖女友要跟他分手了。
“我什么都替她想,都不用她费脑细胞,她咋就不领情?”从大学就开始恋爱,在大家眼中一直琴瑟和鸣的两个人闹成这样!
原来,小张最近张罗着装修房子,所有的一切全搞定了,就差通风后结婚入住了,可就因为小张的“周到”,他的女朋友一改乖乖女的模样,直接住到朋友家了。
一边,小张数落着女友的种种不是,另一边,小张的女友也是满肚子委屈。
“我干什么他都看不上,都是指责,我买衣服,他从样式到颜色一顿贬低;我做个PPT,他也是挑了不足还带挖苦的;这要结婚了,婚房我也要住的,他大包大揽,说我的意见这个不合适那个不合适,还说要我必须拿出有说服力的理由,完全没有尊重我的意见。”
“我承认,他说的对,可我说的也没有错到哪儿去呀!”小张的女友哭了起来。
其实,在两性相处中,这是一方在不自觉地对另外一方进行的一种无形的精神控制。
任何关系的前提都是尊重,男女之间的关系,平等的尊重尤其需要。
尊重不仅仅流于“我想把最好的给你”“我替你考虑即可”,尊重是要真的看得见对方的需求,对方的感受,接纳对方的不足,包括对方的缺点等。
只有双方在尊重为前提下进行沟通,找到双方都感受舒服的方式,才是最好的。而不是某一个人的“最好”,也不是其他人或者社会广义的“最好”。关系,最终获益者,应该是关系的双方。
也许,小张和女友都应该反思,每一次当两人中任何一人出现不愉悦时,约一下对方时间,坐下来一起寻找两个人都能感到舒服的沟通方式,不要拘于外界看法。
比如,如果觉得关起门吵架,双方都舒服且不损伤关系,不妨试试。曾经有一对夫妻,每次遇到沟通问题意见不一致时,他们就约着一起打扫房子卫生,通力合作,将墙壁、玻璃、地面等打扫一遍,一边打扫一边沟通,出了一身汗,关系也通了。
男女双方,最好的沟通方式,应该是适合彼此,没有办法照搬别人的,无复制可能性,需要双方一起尝试、寻找,不合适了就再尝试、寻找。
写在最后的话
这三个故事里,也许都有你、我、他生活中的影子,进行精神控制的那一方并不一定是有意为之,却在不自觉过程中已经对他人造成了伤害。
如果,在一段关系中,你一直在指责、要求,只是需要对方无条件服从、接受,那么,请你反思一下,你是否对他人采用了不合适的对待方式;
如果,在一段关系中,你一直在被指责、被要求,你感觉自己很糟糕、一无是处,请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受到了不合适的对待,也许,你需要及时寻求更好的帮助。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你的优点就是你生命里的光亮,请看见,并好好保护。
*本文配图皆来自站酷海洛。
*本文内容为健康知识科普,不能作为具体的诊疗建议使用,亦不能替代执业医师面诊,仅供参考。
*本文版权归腾讯医典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违规转载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