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康德/报道
麻省理工学院(MIT)斯隆商学院Charles E.与Susan T. Harris讲席教授Andrew W. Lo(罗闻全)博士,被誉为“生物金融学”的创始人。罗闻全教授研究团队发表的论文,详细分析了进入1期临床试验的药品到获得监管机构批准的成功率,其中涵盖了孤儿药的相关成功率。
对于医药商、临床研究者和投资人,在做出科学和经济决策时进行评估时,最为看重的,是临床试验成功概率(probability of success,POS)。业内往往依据准确和及时的风险评估结果,审慎配置资源。然而,如果没有最新的POS估计,投入者可能会误判药物开发的风险和价值,导致投入者和患者都失去了机会。
如何了解临床试验特征和结局的准确信息,是估算临床试验成功率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采集这类数据,成本高昂、耗时,容易出错。之前对临床试验成功率的研究,在几个方面受到数据和数据处理能力的限制。
"九死一生“
近年来引用最多的,是全球最大的行业组织BIO在2016年5月发布的Thomas等的研究:进入临床试验的药物,总体上,成功获得药品监管机构概率为9.6%,可谓“九死一生”。比大众疾病用药开发难度更大的孤儿药,相关的临床试验成功概率究竟有多大?
之前由不同团队的相关研究与罗闻全博士团队研究涵盖数据(数据来源:参考资料[9],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制图)
采用与前述研究不同的方法,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博士生Chi Heem Wong、Kien Wei Siah和Charles E.与Susan T. Harris讲席教授Andrew W. Lo(罗闻全)博士,今年4月,在Biostatistics杂志发表论文。罗闻全博士团队(下文称为MIT团队),采用“路径穷尽”法(path-by-path),追踪从一个阶段到下一个阶段的开发路径比例。相比之下,之前公开发表的文献,采用“阶段穷尽”法(phase-by-phase),从观察到的进入下阶段临床试验的随机样本中,估算成功率(POS)。除了提高效率之外,MIT团队所采用的算法,还允许执行以前不可行的计算。例如,生成POS与相关参数的时间序列估计。MIT团队评估总体成功率、完成率(CRs)、进入下阶段临床试验概率,试验持续时间,以及跨不同维度的更细分的测量指标,诸如临床阶段、疾病、组织类型,以及使用生物标志物与否。
作者使用Informa Pharma Intelligence提供的Citeline数据,这是最常用数据源的超集(superset),该数据集结合了来自于Trialtrove的临床试验信息,以及来自于Pharmaprojects的药品批准数据。除了合并多个数据流(包括来自ClinicalTrials.gov等官方来源的补充)之外,Citeline还涵盖了来自机构新闻稿、财报、研究报告和获批药品标签说明等来源的数据,以及来自咨询公司分析师报告的二手来源数据。二手来源数据,对于减少可能由于组织仅报告成功的临床试验而引起的潜在偏倚,尤其重要。特别是对于《2007年FDA修正案》(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Amendments Act of 2007)生效之前的报告,该修正案要求,所有临床试验都要通过ClinicalTrials.gov注册和跟踪。这项研究采用的数据库,涵盖了来自美国和美国以外国家和地区的信息。
之前对药物开发成功率的估算,依赖于医药行业建立维护的数据库中相对较小的样本,可能存在潜在的选择偏倚。MIT团队,采用2000年1月1日至2015年10月31日时间段内,来自于Informa Pharma Intelligence的Trialtrove与Pharmaprojects数据库的406,038项条目(entries),对应于上述时间段内的21,143个化合物的185,994项临床试验数据样本,估算总体临床试验成功率和持续时间。作者还计算了多个试验特征的分类估计,包括疾病类型,临床阶段,行业或学术申办方,生物标志物存在与否,先导适应症(lead indication)状态,时间等。在某些方面,这项研究结果,与近年来被广泛引用的统计数据相比,在细节上存在显著差异。例如,该项研究结构表明,肿瘤用药的相关成功率为3.4%,而先前的研究为5.1%。但是,在2012年降至1.7%之后,该比率在2014年和2015年分别提高至2.5%和8.3%。此外,与没有生物标志物的试验相比,在患者选择中使用生物标志物的试验,总体成功率更高。
好过"九死一生“?
2016年5月,BIO依据Thomas等的研究结果发布的报告。该报告分析了2006-2015年间Biomedtracker数据库记录的总共9,985项临床试验与临床试验阶段转换;相关数据涵盖了来自于1,103家公司的7,455项开发计划。结果显示,进入1期临床的药品,最终成功获得药品监管机构批准的概率为9.6%;其中进入1期临床试验的孤儿药,最终成功获得药品监管机构批准的概率为25.3%。
2016年公布的Thomas等的研究结果(数据来源:参考资料[8],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制图)
MIT团队的研究结果,却与上述结果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差过"九死一生“
MIT团队的相关研究,所采用的罕见病分类,来自欧盟OrphaNet与美国的NIH GARD。罕见病可能属于任何治疗组,而孤儿药的统计学计算,与其它药品相同。研究结果显示,与其它药品相比,孤儿药开发的成功率显著较低,在研孤儿药项目中,只有6.2%能够最终上市。与其它药品相比,尽管孤儿药的1期临床试验成功率75.9%,高于其它药品的66.4%,但2期成功率为48.8%,低于其它药品58.3%的2期临床成功率;孤儿药3期临床成功率为46.7%,也低于其它药品的59.0%(参见下图)。
数据来源:参考资料[9],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制图
进入1期临床的孤儿药开发计划成功率(数据来源:参考资料[9],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制图)
MIT研究团队的数据表明,超过一半的孤儿药临床试验,集中在肿瘤用药,但肿瘤孤儿药的相关成功率只有1.2%(参见上表)。孤儿药相关的总成功率为6.2%,远低于2016年Thomas等报道的25.3%。研究者认为,出现如此显著的差异的原因,在于之前的相关研究中所涵盖的“罕见病”,只涵盖了非肿瘤罕见病,并采用“阶段穷尽法”。在计算中剔除了所有肿瘤适应症后,研究者估算的孤儿药物临床试验成功率增加到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