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不好,喝点粥吧!”这可能是一句关心的话,但胃不一定承受得起。尤其是被胃食管反流病折磨的人,喝粥反而会加重胃的负担,将它推向危险边缘。
熊小知(微信内搜索“生命时报”关注,每周日准时更新)今天就告诉你,关于喝粥“伤胃”的真相,并带你认识这种最会伪装的胃病。
胃“阀门”故障,让胃酸反流
胃食管反流是一种常见胃病,有调查显示,约10%~30%的人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反流症状,而40%的人每月至少出现一次。
这种胃病的典型表现是喉咙里冒酸水、胸腔里好像有团火,它的出现可能和“阀门”故障有关。
食管是食物到达胃的唯一通道,正常情况下,食物不会反流。
在食管和胃的连接处,有一个“单向阀门”,叫做贲(bēn)门,犹如一道安全闸,保障食物顺利通过,阻止胃内容物反流到食管。
当“阀门”松弛,胃内压力就会升高,导致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如胃酸、胆汁液、食物等)被挤压到食管,破坏食管黏膜。
此时,人就会出现烧心、泛酸、吞咽不利、胸痛、哮喘等常见症状。
患胃食管反流病的人,喝下流质的粥反而会加重症状,这与3个因素有关:
喝粥时不需大口咀嚼,口腔内的唾液腺便会偷懒,导致食物无法和充足的唾液淀粉酶混合,消化不彻底。
粥里的水分稀释胃液,减少胃蠕动,食物更难消化吸收。
总喝粥会刺激胃分泌出大量胃酸,加重症状。
因此,有胃食管反流病的人尽量避免喝粥,尤其是甜粥,因为甜性物质导致消化系统负担更重。
4类反流位置决定严重程度
胃食管反流疾病只伤胃?你可能低估了它的破坏力。
它是胃病中有名的“伪装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忠镐曾表示,研究发现胃食管反流病有关症状达70多种。
由于呼吸道和食管有共同的开口,反流至食管的胃内容物可进一步向上反流至咽喉和气管,甚至到达鼻腔、中耳等部位,引起咳嗽、咳痰、喉部发紧、喘息、吸入性肺炎、鼻炎、中耳炎等食管外表现。
有的人长时间被这些症状折磨,却没发现胃食管反流病才是根本病因,导致这种病常常被误诊。
根据反流物到达的部位不同,胃食管反流病可分4个时期:
1
胃食管期
胃内容物进入食管,引起烧心、胸痛、背痛、嗳气等症状。
2
咽期
反流物到达咽喉部,此时会出现咽喉疼痛、咽异物感、声音嘶哑等症状。
3
口鼻腔期
反流物到达鼻腔、中耳,会引起流清鼻涕、打喷嚏、鼻塞、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
4
喉气管期
当反流物进入气管,引起咳嗽、咳痰、憋气、哮喘、吸入性肺炎、肺纤维化等。
这一时期的症状最重,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会发生喉痉挛从而危及生命。
建议有以上症状的人,及时去医院胃食管反流病门诊进行胃镜、食管24小时测酸和食管压力测定等检查。
小贴士:8道题自测胃食管反流病
满足其中一条就要当心自己是否有了这种病,必要时去医院检查。
是否经常烧心,经常因烧心而睡不好觉?
吞咽食物时是否感到不顺畅?
吃下去的食物是否有时会反流到口腔?
是否经常有酸味液体反流到口腔?
是否经常打嗝?
半夜平卧时是否经常感觉呼吸困难、喘不过气?是否在坐起或抬高床头的情况下症状有所减轻?
是否经常感觉胸痛,但心脏方面的检查结果又基本正常?
饭后、弯腰或睡觉时,烧心、呼吸困难、泛酸等症状是否会加重?
5类人最容易中招
胃食管反流病擅长伪装,以下5类人最容易被盯上:
高龄人群
我国胃食管反流病多发生于30岁以上人群,60~70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
生活习惯差的人
抽烟喝酒、爱吃辛辣刺激性食物、甜食、高脂肪食物的人,往往也是胃食管反流病的高危人群。
肥胖的人
肥胖是这种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腹型肥胖者,其腹腔压力增高,易压迫肠道,引起反流。
研究表明,短期(1年)内的体重增加与该病显著相关,体重增加越多,越易出现反流、烧心等症状。
有食管裂孔疝的人
食管裂孔疝是指除食管以外,任何腹腔组织结构通过扩大的膈肌食管裂孔进入胸腔形成的疝。
目前医学认为,食管裂孔疝和胃食管反流病有非常大的关系,而食管裂孔疝越大,反流、烧心症状往往越重。
精神压力大的人
生活压力大的人比较容易患上这种病,劳累、精神紧张、生气都是危险因素。
预防胃食管反流,做到6个“不”
为了避免招惹上这种胃病,熊小知给你以下几个建议:
不要长期滥用药物
若长期滥用抗生素、硝酸甘油等,对胃食管黏膜有一定损害,会降低食管括约肌压力。
不要饮食过饱
饮食过饱会引起胃内压力增加,胃气上递,导致反流。
不要抽烟、饮酒
抽烟会引起下食管括约肌松弛,导致胃酸反流;饮酒会使食管蠕动异常,导致食管清除酸性物质能力下降。
不要摄入过多高脂/高蛋白饮食
肥胖会使腹部压力升高,更容易把胃里的物体“挤”回到食管中。
不要吃完饭就躺
睡觉时,可把床头稍微垫高,使人躺下时身体稍微形成一个角度,防止胃内食物回流。睡前2~3个小时不要进食。
不要总被坏情绪干扰
在恐惧与焦虑的情况下,胃酸分泌减少,而愤怒时增加,抑郁、绝望时胃酸分泌率减低,会影响消化功能。
最后熊小知想说,胃食管反流病是个偷袭高手,当身体长期出现类慢性咽炎、咳嗽、声音嘶哑等症状,但常规治疗没效果时,应及时到消化科检查,尽早揪出这种会伪装的病。
本期编辑:张宇美术设计:靳丰华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
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
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
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
人民日报主管 环球时报主办
微信ID:LT0385
电话垂询
喜欢,就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