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健康

从北大自杀女生的悲剧看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北大女生自杀事件是一出现实的悲剧。如何从事件中汲取教训,进行反思,我想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做的。作为一名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师,我觉得有必要将事件背后更深层的动力呈现给人们,让大家都能真正的关注青少年的心

北大女生自杀事件是一出现实的悲剧。如何从事件中汲取教训,进行反思,我想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做的。作为一名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师,我觉得有必要将事件背后更深层的动力呈现给人们,让大家都能真正的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在家庭教育、学校生活等方面,展开有益的讨论。

从北大自杀女生的悲剧看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北大自杀女生的事情,最近闹得沸沸扬扬。人们对此议论纷纷,试图通过他们的交往、聊天记录去做各种内心分析。如果要从这个事件中获得一些经验教训,在我看来,就应该从青少年的心理层面加以解读。虽然事件的主人公都已经是大学生了,但是从心智年龄来说,依然具有非常明显的青少年的特点。有一下几方面是在面对青少年成长困难方面,值得注意的:

自我意识的不稳定性

描述人们如何理解自己的一个术语是自我概念,或称为自我认同。这个术语涵盖了自我的方方面面——如外表、个性、能力,以及性别、种族等。在这个事件中,牟同学和包同学之间的互动过程,我们不难看出自我是如何受到影响、如何从坚定到动摇,从自信到自卑的。在评价青少年的时候,人们往往容易被他们外在的表现所蒙蔽。毕竟,对于青少年来说,“口是心非”是一种常态。这绝非贬义,而是在借此说明青少年所处的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真实状态。这也就导致了青春期躁狂和抑郁的心境总是容易被体验到,而表现在关系上则是同伴关系的丰富性和亲密关系的极端性。

在这个注重学业成就的时代,这两个年轻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会否被忽视了?人们只看到了牟同学的责任感、有礼貌,认可了他在竞选上给予包同学的助力。却容易忽视了年轻人整体人格发展的成熟度和稳定性。他们能够从成人那儿获得的帮助是少的,因为他们表现出了假性的成熟,或者说过于早熟。

从北大自杀女生的悲剧看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性别角色的探索期

被人认为是男性和女性特征的许多成分是由文化塑造的(Leaper,2000)。在这个事件中,牟同学和包同学的矛盾焦点似乎集中在“处女情结”上。我们不难看出,性别对道德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牟同学的许多说法正是将两者建立起了合乎他内在逻辑的说法,并且不断的用这一套说辞来击溃包同学的自我价值。从这个层面来说,牟同学其实是借助了强大的社会舆论、旧有的社会道德来施行精神的虐待。难怪包同学无力招架,她如何对抗整个文化的鄙夷呢?虽然她曾经有非常良好的自我认同,但回到之前的自我意识不稳定的发展阶段来看,那些还未稳固的内在自我是会被侵蚀掉、甚至是摧毁尽的。

值得一提的是,“处女情结”到底对牟同学意味着什么?同样处于性别认同阶段的他,会否在能力上需要用竞争来获得认同感,而在两性关系中则需要以此来获得另一个层面的性别认同。如果真的如此,那么会是怎样的经历让他对于男性性别的态度被严重局限了呢?

从北大自杀女生的悲剧看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睡觉障碍

我们每个人都会在某个时段存在睡眠问题。一般来说,这些问题并不严重。但有的时候,睡眠问题可能会严重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事实上,青少年出现睡眠障碍的情况还是比较多的。诸如拒绝睡觉、入睡困难、夜晚醒来、苏醒困难和疲惫等问题,是父母最常抱怨或关注青少年的问题。在发展早期,成熟的进步绝大多数都发生在儿童的睡眠过程中。很显然,睡眠对大脑的发展和调节起着基础性作用。(Dahl,1996)

透过报道中呈现的微信记录,人们很容易发现两个人的睡眠状况应该是受到了严重影响的。那些激烈的争吵、过激的情绪都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发生的。如果睡眠被剥夺,儿童和成人会表现出轻率、迟钝和冲动行为,这反映了他们的前额叶皮层功能受到损伤。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牟同学和包同学的身心健康其实已经出现了巨大的隐患。我们需要考虑,这样精神状态下的两个年轻人,在面对学业的压力、学校事务性的工作,已经激荡的亲密关系时,到底还有多少理智和能力呢?

从北大自杀女生的悲剧看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时青少年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事件中的包同学,似乎在进入到和牟同学的恋爱关系后,同伴关系就不断的被压缩、挤兑。这就容易造成一种孤立的状态。而很多时候,这样的处境会令到危险难以被察觉,无法及时被干预。虽然包同学也有尝试和同学进行分享,但是我们也看到作为同伴,他们的回应是比较情绪化,又很容易从一个鼓励着去到一个观望者。毕竟对于同伴来说,要去处理两个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是会有些顾忌的。这就显示了年轻人在处理问题上仍旧处于摸索期,他们的犹豫不决也正是这个年龄特点所局限的。但无论如何,有同伴的年轻人总是优于孤独的状态。他们的很多焦虑将在这个团体里被回应、或者被消化。

从牟同学对待同学的态度来看,似乎他内在的不安全感是比较强的。而不安全的人际关系,也就使得他在进入两性关系的时候更容易体验到失控感,焦虑水平大幅提升。这些糟糕的体验都将唤起内在强烈的控制欲,以至于表现在行为上就是一种近乎占有的状态。

从北大自杀女生的悲剧看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社会支持系统

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在物质被极度夸大的今天,父母需要对于养育这个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仅就这个事件来看,包同学的情绪变化应该是明显,且持续一段时间了。那么,如果能够对这些情绪保持一定的关注,就是将情绪视作了最有效的警报。

包同学搬到牟同学家里住的这一行为来看,似乎这两个年轻人的一些举动是受到了默许的。他们似乎营造出一种“一家人”的感觉,但是内在确实对立的、缺损的。为何两个年轻人都需要在行为层面维系一个“好”的假象,却没有成人对此进行过讨论呢?由此看来,这一事件所显现的另一个重要现实是,当代的教育过于关注学业,而忽视了人格培养。只要孩子在校表现良好,很多父母是无法再去考虑孩子的身心发展是否健康,也无暇顾及孩子的情绪问题。而很多时候,这一类的孩子都习惯的表现出懂事、乖巧,而羞于将自己的困难展现在家长面前。

北大女生自杀事件是一出现实的悲剧。如何从事件中汲取教训,进行反思,我想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做的。作为一名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师,我觉得有必要将事件背后更深层的动力呈现给人们,让大家都能真正的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在家庭教育、学校生活等方面,展开有益的讨论。作为年轻人,他们处于一个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阶段,他们仍然需要整个社会提供帮助和支持。莫让我们的孩子过早的去进行危险的探索,他们理应在更安全的、被看护的环境下展开人生的探索。

本文作者:周晓青(资深心理咨询师)

作者: 网站小编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说!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