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排水管线堵塞,不仅影响居民生活,修起来更是费事费力。记者从通州区供排水事务中心获悉,目前北京城市副中心地下排水管网正在接受全面“体检”,一旦发现“病症”,就会采用非开挖方式对管线实施“微创手术”,避免“开膛破肚”影响周边交通和环境。截至目前已用非开挖技术完成1.072公里、152处破损的修复。
几天前,副中心的中山大街300多米地下排水管网的修复工作正式完成,由于采用非开挖的技术,施工人员只在道路两头设置了两个小范围的工作井,施工周期也只用了短短7天,周边很多居民甚至都没留意到这条路的地下排水管线实施了修复。
中山大街地处通州老城区,地下排水管线“年龄”超过30岁,自通州区水务部门启动地下管网“健康”普查以来,对这样的老旧管网都需要进行摸排和检测。经过检测,中山大街地下的排水管线存在不同程度“病害”。“有的地方腐蚀了,有的地方破损了,已经到了不得不修的地步,万一在路面上走个大车,管线破损渗漏或者塌方事故很有可能发生。”通州区供排水事务中心工作人员周赛告诉记者。
挖沟换管,这是地下管网最常见的维修方式,但带来的后果就是挖掘机轰隆隆地响,粉尘四处飞扬,交通需要采取断路措施,周边居民出行受到影响。对于中山大街来说,这条路并不宽,是个双向单车道路段,周边不仅有密集的居民区,还有两所小学,如果在上下班和上学放学时段“开膛破肚”施工,都会对周边的居民和学生造成影响。因此,通州区供排水事务中心采用了非开挖技术来实施加固。
“我们会先给管线做一个‘胃镜’。”周赛介绍,首先施工人员会将闭路电视检测系统放到管线内进行检查,电脑屏幕上会同步传输管线内部的情况,破损、脱节、腐蚀等问题一目了然。然后,施工人员会采用目前较为先进的一种非开挖技术“原位热塑成型法”,在原管线内部铺设新管线,相当于给管线做了一个“微创手术”。新管线是一种特殊材质管线,经过加热先进行软化,被牵引入原有管线内部之后,通过加热加压,让新管线与原管紧密贴合,然后再迅速冷却,新管线就会定型。“虽然管径变小了,但是管线内壁光滑度提高了,流量反倒可以提升33%。”周赛说。
应用在中山大街的这项技术目前在副中心的其他地下管网“手术”当中也在应用。截至目前,通州区供排水事务中心通过自查或委托第三方检测,已完成173.97公里的管网检测,发现问题管线1.072公里、局部破裂、错口等结构问题152处,全部采用非开挖技术修复完成。明年,通州区供排水事务中心将继续对副中心的地下排水管网进行排查,明年计划继续检测100公里,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修复。
通州区供排水事务中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