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市中医医院 薛亚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安全、便利、有效成为了现代人对于医疗水平价值的直接表现。而中成药的应用对于中医药来说可谓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可就是因为对中成药的过度信赖和过度的宣传导致了中成药的“神话”一个个破灭,为此我们不禁的唏嘘,这破灭的背后真的是因为中成药引起的吗?显然不是,中成药还是那个中成药,但今天的人们很多都忘了中成药的使用法则—辨证论治。
空谈理论可能大家兴趣也不高,也不太能理解,那么我就举例说明几个常见的中成药,也是被误用最多的几个:
六味地黄丸
第一个要说的就是六味地黄丸,我觉得它被夸大的程度已经快到“封神”的地步了。只要一有人说起这人肾不好,睡不好,出汗多等症状时,那么此时许多所谓的“养生专家”就会推荐使用六味地黄丸。
那到底靠谱吗?六味地黄丸真的能解决诸多问题吗?
要回答这问题,我们首先来看看六味地黄丸是怎么回事?它是由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六味合用,滋补肾,用于肾阴虚证。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中医药的用药指导和治疗皆以“辨证论治”为准则,一旦离开了“辨证论治”,那么中药也好,中成药也好,中医治疗也好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过来看,六味地黄丸是治疗肾阴虚证的中成药,也就是说只有符合肾阴虚证病才能使用六味地黄丸。特别是好多人只要觉得自己肾虚,也不管肾阳虚还是肾阴虚就胡乱使用六味地黄丸,此为误也!
藿香正气水
第二个比较常见且误用较多的是藿香正气水,好多人拿这玩意当饮料喝或者补益剂喝,据他们说,常喝藿香正气水可以祛邪,夏天不长痱子,蚊虫可以不叮咬。
我听完就傻了?这还是我认识的藿香正气水吗?
在《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藿香正气水适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并没有防蚊虫,不长痱子等神奇功效。而且从药物(苍术,陈皮,厚朴(姜制),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甘草浸膏,广藿香油,紫苏叶油)组成来看,基本都是些辛温的药材。在中药学中一般辛温发汗的药材不宜用于风热表证,风为阳邪,热为火气,若用辛温剂,则更伤阴耗液。另外,对于疮疡、淋证、衄血、失血,以及伤寒表虚自汗,血虚而见尺脉迟,误用之后容易引起身重、心悸等反应。
双黄连
以上两个如果还觉得看得不过瘾,那我们来看看第三个—双黄连。
它是由三种药物配伍而来的,然后各取其中一个字组成取得名字。
“双”是指金银花,因为金银花其中有一个别名就叫双花,固取其“双”字。“黄”指黄芩,“连”是指连翘。这三个药配伍在一起具有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
据《普通感冒中医诊疗指南》2015版中,双黄连主治风热证的感冒,其主症及舌脉为发热,恶风,咽干甚则咽痛,舌尖红,舌苔薄白干或薄黄,脉浮或浮数。次症为鼻塞,流浊涕,鼻窍干热,口干,口渴,咽痒,咳嗽,肢体酸楚,头痛。
其诊断可以分为六点:
1、恶风或并发热;
2、鼻塞、流浊涕,或鼻窍干热;
3、头昏、胀甚至头痛,或肢体酸 楚;
4、口干甚则口渴;
5、咽干甚则咽痛;
6、舌尖红,或舌苔薄白干或薄黄,或脉浮数。
因此双黄连并不适合用于风寒性或体虚型等感冒。
由此可见,中成药的使用并非是所有人都适合的,也并非像宣传的那样有着神乎其神的功效。只有在辨证正确的情况下使用,才能达到中成药应有的功效从而服务大家。
审稿专家:上海市皮肤病医院 潘会君、朱全刚、广东省药学会 广东省中医院 赖潇潇
以上为“药品安全合作联盟”志愿者的原创作品,如若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
【药盾公益】以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中国药学会,中华医学会等共同发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组织——PSM药品安全合作联盟(公众号:PSMChina),广汇资源,凝聚力量,促进公众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