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月2日进行的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技术指南(CACA)发布暨精读巡讲(四川站)新闻发布会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吴泓介绍了一组数据:中国每年有400万新发癌症患者,全世界每4个肿瘤病人中,有1个是中国人,每死亡三个病人,有一个是中国人。中国每天约有8000人死于肿瘤。
数据背后,对肿瘤这类高度抑制性疾病进行规范化诊疗的推广,是提高整体诊治水平的关键,应在肿瘤的防治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肿瘤的规范化诊疗中,一部适宜于中国人群流行病学特征、遗传背景、原创研究成果及诊疗防控特色的诊治指南尤其重要。今年2月起,中国抗癌协会组织编撰的《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技术指南》(简称CACA指南技术篇)陆续发布。这一指南被认为“开创了中国人在指南标准制定领域从跟跑、并跑到最终领跑的创新之路”。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陈星 摄
肿瘤防治亟需本土化指南
2日上午,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技术指南(CACA)发布暨精读巡讲(四川站)新闻发布会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举行。
多年来,我国广大医生尽管有丰富经验,但医生多年来一直沿用、参考或翻译国外相关指南给患者治病。这一现状却存在诸多弊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吴泓在会上提到,国外指南固然有一定作用,却不能完全替代本土指南。
其主要原因包括,“不是所有指南都水土相和。中国病人有中国病人的特点,外国的指南可以参考,但照搬照抄或照译,多数水土不服,故疗效不佳;第二,不是所有指南都一成不变。指南每纠错一次都要牺牲大量病人的生命,不能等到外国改正后再被动纠错;第三,不是所有医生都按指南治病。各地医疗水平参差不一,很多医生毕业后很难得到长期、先进、系统的临床培训,而更多是沿用当地经验治疗;第四,不是所有院校都用指南施教。有的大学教材是5年前编写的,所以学生掌握的很多知识是陈旧的,甚至是被淘汰的”。
此外,不是所有患者都受指南保护,不是所有医政都用指南施管,均促使中国必须研制自己的指南。
吴泓谈到,根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的癌症防治行动目标:“到2022年和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分别不低于43.3%和46.6%;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分别不低于70%和80%;高发地区重点癌种早诊率达到55%及以上并持续提高;基本实现癌症高危人群定期参加防癌体检”。
为进一步实现该目标,必须聚焦中国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遗传背景、原创研究成果及诊疗防控特色,纳入中国研究,注重中国特点,兼顾医疗可及性,出台适合中国人群的肿瘤指南规范体系。
部分癌种指南填补我国乃至国际空白
这一背景之下,2022年~2023年,中国抗癌协会组织13000余位权威专家,集体编写完成我国首部《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覆盖53个常见瘤种(瘤种篇)和60个诊疗技术(技术篇),共计113个指南。
包括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两院院士在内的评审专家认为:“CACA指南开创了中国人在指南标准制定领域从跟跑、并跑到最终领跑的创新之路”“部分癌种指南的制定,填补了我国乃至国际的空白,具有原创性和开创性。”
作为《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的姊妹篇,2023年中国抗癌协会组织发布由60个技术手段组成的《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技术指南(CACA)》。该指南分为整体评估、支持治疗、诊断技术、治疗技术、器官保护和基础研究等6大类,内容涵盖肿瘤的诊疗技术,肿瘤治疗中的器官保护以及肿瘤患者的支持疗法。
2023年2月~9月,中国抗癌协会陆续在全国范围内进行CACA技术指南精读巡讲活动。8月5日、6日,《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技术指南—MR检查》和《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技术指南—HIFU治疗》两个指南将在成都进行精读巡讲。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肿瘤内科学科主任、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研究室主任毕锋表示,《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技术指南(CACA)》借鉴了欧美两大指南,同时基于国人特点尤其是国内的流行病学特征、遗传背景等,经过本土化转化,更加适合于国内的肿瘤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