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一场相似的疫情,让人们记住了敢说话的钟南山和他说过的几乎每一句话。如今疫情再起,无论钟南山院士说什么,在老百姓看来,都是一颗定心丸。甚至有人开始凭空想象出一些情节、对话甚至是故事强加给这位老人,传的神乎其神。80岁老人,两战未知病毒,老百姓心目中,如同超级英雄一般的钟南山院士,真的这么神吗?本期精彩故事汇,继续为您讲述。
1
上期我们讲到,出身世家的钟南山年轻时爱好体育,甚至打破过全国纪录,差一点就成为了一名职业运动员,后来,结识了同样热爱体育的女篮运动员李少芬,组建了家庭并育有一双儿女。然而跟很多人想象中的剧本走向完全不同,虽然出身世家,又是北京医学院毕业的正牌儿大学生,可毕业后钟南山一直从事其他工作,直到1971年随夫人李少芬回到广东之前,钟南山是一天医生都没当过,那一年,他已经36岁了,距离大学毕业也已经过去了11年。因为没有实习经历和从医经验,也没有专攻的方向,所以一开始医院只能安排钟南山在急诊室工作,很快,这个初入职场的新人就遭遇了人生中最难以忘记的一次打击:第一次独立完成急救任务的钟南山不但彻底搞砸了任务,还差点闹出了人命。
一天,钟南山所在的急诊室收治了一名咳血的患者,因为患者有过肺结核患病史,钟南山很快便按照基本要求给患者做了初步止血处理,并迅速将患者送到了结核病防治所。那是钟南山第一次独立完成急救任务,满心欢喜的他回家美美地睡了一觉,可第二天早晨,一阵急促电话铃,却让钟南山的美梦,灰飞烟灭。
看到病人呕血就想当然以为病人是肺咳血,把人送到了结核病防治所。结果病人只是消化道出血。因为这个低级失误,钟南山成了医院里的笑话。没有什么顺风顺水,出身医学世家、医学名校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钟南山,职业生涯的开局,就是这么惨淡,甚至可以说是凶险。所以我们一开始就说了,钟南山不是神,事实上,我们都是普通人,而普通人能够变得不普通的方法,也从来不是什么秘密。
2
受到这件事的刺激,已过而立之年的钟南山下决心要从头学起。从那以后,他白天跟着医生学习,晚上回家继续研究。不到两三个月的时间,同事都对眼前这个脱胎换骨一般的年轻人刮目相看,不仅是他运动员般的身材瘦了一圈,更是他的医术,大幅提升。此后的几年间,钟南山被调入慢性支气管炎防治小组,当时没有人愿意研究慢性支气管炎,因为治疗方法不多。而之所以调钟南山过来,也是因为他没什么专长。
不过,恐怕没有什么境遇能够使现在的钟南山泄气了,他每天沉迷于收集研究标本,做实验也是“早上六点进去,半夜一点出来”。说是研究标本,其实就是去田间地头收集人们的咽喉分泌物,用来做实验的也是一头很大的猪,就关在钟南山的办公室里养。然而就是靠着这样的坚持,钟南山逐渐把一个小小的研究小组,发展成了一个研究所。
钟南山前半生的成就几乎都是在这个领域获得的,1975年他的论文获全国一等奖,得到了去英国深造的机会。在英国两年时间,他取得了6项成就,发表了7篇论文。1981年,钟南山回国在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工作,1996年获评工程院院士。尽管当时的钟南山在业内已成为首屈一指的专家,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这个名字就如同即将来临的那场疫病一样陌生。
3
21世纪初,一场起源于哺乳动物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席卷广州,最终蔓延至全国,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简称:SARS。之所以一开始被称为非典型肺炎,正是因为这种传染性肺炎很特殊、不典型,甚至在一开始,引起了广泛的误判。
2002年底,三例非典病人首先在广东出现,当时还是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的钟南山立刻前去接诊。2003年初,非典疫情开始扩大。钟南山在大年初三受到任命,担任广东省非典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面对逐渐蔓延的疫情和日益超负荷的医院,钟南山主动向广东省卫生厅提出,把最危重的病人送到呼研所:“我这里是广东呼吸病专科研究所,不送这儿来送哪儿去?”
2003年2月,非典型肺炎病例还在快速增加,结果一些权威专家做出了了错误的判断,认为非典型肺炎的病原是衣原体,用抗生素治疗非常有效。
但事实上,当时的钟南山已经把能用的抗生素治疗方案都用过了,根本没用。所以在广东省的紧急会议上,钟南山坚持说:非典的元凶不是衣原体,而是病毒!这也成为了抗击非典工作的一个重要拐点。不过直到那时,钟南山还只是作为一名医学专家在恪尽职守、履行自己的职责,真正将他推向了舆论场最中心的,是一段发生在不久后一场新闻发布会上的对话:
“什么叫控制?现在病源不知道,怎么预防不清楚,怎么治疗也还没有很好的办法,特别是不知道病源!现在病情还在传染,怎么能说是控制了?”“我们顶多是遏制,不叫控制!”
从那一天起,全国人民记住了这个敢说真话的医生钟南山,而此后的数月,人们则眼看着钟南山带领团队,为遏制疫情蔓延,拼尽全力。
2003年3月,以钟南山为首的专家小组研究出了三大治疗原则。一是对低氧血症者使用无创通气,二是合理使用皮质激素,三是针对性使用抗菌素,减少合并症。后来,这三大原则又和“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的“三早”一起,合并成“三早三合理”原则。经过临床验证,被各个医院采用,成为通用的救治方案。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到2003年5月31日,广东省累计报告的1511例病例中,1441例治愈出院,死亡57例,创下了世界最低非典病死亡率记录——3.7%。
几个月后,在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之后,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最终消声觅迹,与疫情一同消失在人们视野当中的,还有被人们称为敢医敢言的钟南山院士,那一年他已经年近古稀。
4
一切归于沉寂后,钟南山其实并没有给自己放假,之后的十几年间,每当有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钟南山还是会第一时间站出来发出自己的声音,而除此之外的时间,钟老都留给了自己。
虽然最终没能成为职业运动员,但年轻时热爱体育的劲头儿,钟老倒是一直延续至今。几十年来,钟南山从未停止过锻炼运动,甚至在平时工作出差时,他也会带上拉力器,在房间做拉力运动,或者徒手做俯卧撑、仰卧起坐、原地高抬腿等。即使到北京开会,再忙他也会在房间里快走健身。
如今,钟南山更多地选择在家中锻炼。老伴在并不宽敞的居室里,特意为他布置了一个简易健身房。在10多平米的“家庭健身房”里,跑步机、动感单车、双杠、拉力器、哑铃等简单的健身器材挤满了房间。脱下白大褂,穿上运动背心的钟南山先在跑步机上快走、慢跑,然后再进行力量锻训练。
钟老说,现在他的主要运动方式是先在跑步机上跑或者原地骑单车20到30分钟,锻炼下肢;然后在单双杠上做引体向上和杠上撑起,锻炼上肢,还会在床上做仰卧起坐,锻炼腹肌。有时还会出去游泳、打球。跑步一般5公里左右,这些都是他常年保持年轻状态的方法。
5
年复一年的高强度工作下,钟南山身上仍然半点不见老年人的疲态,利落的肌肉线条和强大的力量感,吊打三四十岁的油腻中年人。2020年1月,这位已经84岁的老人,甚至再次披挂上阵,冲在了防疫的最前线,1月18日,钟南山院士坐高铁赶赴发生疫情的武汉,因为当天航班已买不到机票,又因为春运高铁票紧张,他被安顿在了餐车一角。半夜11点多到达在武汉的住处,立刻开始听取武汉方面的情况,这一天的安排才算是告一段落。第二天,上午开会并到武汉金银潭医院和武汉疾控中心了解情况,然后一直开会到下午5点,又从武汉飞往北京,赶往国家卫健委开会,到20日凌晨2点来钟才休息。20日当天,早上6点钟起床,一天下来,全国电视电话会议、新闻发布会、媒体直播连线……又是一直忙到深夜。
十几亿网友紧盯着武汉,同样,也关注着这位老人的一举一动,无论钟南山院士说什么,在老百姓看来,都是一颗定心丸。甚至开始假借钟老之口,传播一些子虚乌有的名人语录,不管怎么说,在疫情面前,钟南山院士早已不再局限于一个呼吸疾病研究所医生的身份,人们已经把他当成了战胜未知病毒的希望,甚至不惜将这位老人的一言一行给神化了。
可钟南山是神吗?显然不是,他只是一个普通人,甚至是一个有些不太幸运的普通人,而人们之所以将钟南山院士视作一位英雄,甚至将他说过的每一句话奉若神明,也许只是因为,真话,和真药一样重要。
能够拥有像钟南山院士这样的英雄,是这个时代之幸,但同时,我们更需要让自己成为像钟南山院士一样的人,不一定要出身显赫,不一定要天赋异禀,只希望我们能够像他一样拥有正直、善良而坚毅的灵魂,和一颗永远都热爱生活的心。
每晚19:30-20:00
锁定FM106.6文艺之声
平凡故事,讲述百味人生